在春天
[德國]默里克
我躺在這春天的小山上,
白云變成我的翅膀,
一只小鳥在我前面飛,勵志歌曲。
啊,告訴我,孤獨的姑娘,
你在何處,讓我留在你身旁!
可是你和風,你們都無家可歸。
我的心開放,像向日葵一樣,
在愛與
希望中
向往而舒張。
春天,你有何憧憬?
我何時能安靜?
我看到白云移動,河水奔騰,
太陽的金色的親吻
深深滲入我的血中;
我這奇妙地醉醺醺的眼睛
好像進入睡夢之中,
只有我耳朵還在傾聽蜜蜂的嗡鳴。
我左思右想,想得很多,
我在憧憬,卻不知憧憬什么;
一半是憂,一半是喜;
我的心,哦,我問你,
在金綠的樹枝的陰暗里
你在織著什么回憶?
——往昔的不可名狀的日子!
(錢春綺譯)
【賞析】
默里克善于用細致的語言描寫大自然,以此敘述個人的生活,抒發內心的感受,風格自然,情感真摯,音調優美。這首創作于1828年的《在春天》,集中體現了詩人借景抒情的詩歌特色。
古今中外寫春天的詩并不鮮見。大多數詩人都寫春天的萬物復蘇、春天的勃勃生機和春天的絢爛多姿,以及春天帶給人的喜悅、希望和活力,但是我們在默里克的《在春天》里,卻感受不到春天的這些氣息。默里克眼中的春天,盡管也陽光明媚、白云蕩、小鳥高飛、河水奔騰、枝葉含翠,卻無法讓他獲得“安靜”,更無法撫平他的愛情創傷。
全詩共分四節,在整體上完成了一個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世界的情感訴求過程。詩人首先開門見山地向我們交代,他躺在“春天的小山”上,想起了“孤獨的姑娘”,于是讓白云化成他的翅膀,讓小鳥飛在前方引路,去尋找心上人的蹤跡,然后留在她的身旁,共享愛情的佳釀。與此同時,詩人也明白曉暢地告訴我們,美好的期待背后是注定的失敗,因為“孤獨的姑娘”和飄搖不定的風一樣,都“無家可歸”。既然心上人沒有固定的落腳點,那么詩人怎能找到她的芳蹤?然而,詩人并沒有因為尋不到心上人的蹤跡而消沉沮喪。他的心靈之花,在春天的召喚下“開放”,在“愛”與“希望”中“向往而舒張”。伴隨著春天的活力,詩人的愛情也在綻放,在充盈。當詩人迫切地詢問“我何時能安靜”的時候,他事實上還是滿懷激情地尋找著心上人,渴望與心上人相伴,渴望獲得真正的情感滿足。
在盲目地尋找、孤獨地尋找、無望地尋找之后,詩人漸漸意識到尋找的結果必定是一場空。他最終選擇閉上“醉醺醺的眼睛”,進入“睡夢”般的冥思遐想之中。雖然他的耳朵還能夠聽到“蜜蜂的嗡鳴”,但是閉合的雙眼已經將他同外部世界隔絕,幫助他從充滿了煩惱和憂傷的客觀現實中掙脫出來。他“左思右想”,“想得很多”。他想到了未來,“卻不知憧憬什么”;他想到了往昔,那些“不可名狀的日子”交織著他的愛戀。在這里,無論是指向未來的“憧憬”,還是指向往昔的“回憶”,都為詩人呈現了一個可以慰藉心靈、享受“安靜”的世界。
詩人在現實世界中因為找不到“孤獨的姑娘”而焦慮憂傷,卻在“憧憬”和“回憶”的內心世界里獲得了“安靜”。這種情感訴求方式和神秘主義傾向,恰恰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特質。德國的浪漫主義作家們認為,現實生活如此丑陋,如此不和諧,如此混亂和庸俗,只有借助心靈世界的幻想和夢境才能自由地舒展,才能創造真正的美、永恒的美。從這個角度而言,“孤獨的姑娘”與其說是詩人的心上人,倒不如說是詩人的浪漫主義理想。這份理想,在現實世界“無家可歸”,卻在心靈世界生根發芽了。(蔡海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167463.html
相關閱讀: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譯 賞析
張衡《歸田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昏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