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化石的發現史上“曼特爾夫婦”的故事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古生物學家早期對禽龍的描繪
在恐龍化石的發現史上,“曼特爾夫婦”的故事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曼特爾是位鄉村醫生,他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尤其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妻子也慢慢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寒冷,曼特爾出診未歸。他的妻子擔心他會著涼,就帶上衣服去迎接他。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巖石。曼特爾夫人出于習慣觀察裸露出來的巖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
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個頭很大的動物牙齒化石。曼特爾夫人從未見過這么大的牙齒。興奮之余,她顧不上給丈夫送衣服,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巖層中取出來帶回家。
當曼特爾回到家看到夫人新采集到的化石時也驚呆了:他見過許多遠古動物的牙齒化石,但是這么大、這么奇特的牙齒還是第一次見。
隨后,曼特爾又在妻子發現化石的地方附近找到了許多類似的牙齒化石和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楚來歷,他帶著這些化石找到了當時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居維葉。
居維葉也從未見過這類化石,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判斷,這些牙齒可能是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
曼特爾對這一鑒定很懷疑,他決定繼續考證,去各地的博物館對比標本、查閱資料。兩年后,他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鬣蜥。曼特爾帶著化石找到他,與他收集的鬣蜥的牙齒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相似。這讓曼特爾喜出望外,認為這些化石屬于一種與鬣蜥同類、但已經絕滅了的古爬行動物,遂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中文譯為禽龍)。這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
曼特爾能夠以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探索恐龍的歸屬問題,邁出了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
然而,就在禽龍被鑒定的期間,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卻在1824年率先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恐龍的科學報告,報道了一塊在采石場采集到的恐龍下頜骨化石。巴克蘭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爬行動物,并命名為“斑龍”,它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場的大蜥蜴”。
在歷史上,人類早就發現過恐龍的化石,只不過當時由于知識水平有限,還不能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比如,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的晉朝,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傳說中的龍的骨頭。
在曼特爾之前,一位名叫普洛特的英國人也發現并記錄了恐龍化石—只是當時他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都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
1677年,普洛特編寫了一本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描述了一件發現于一個采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并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于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普洛特用文字和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被后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巨齒龍的恐龍的大腿骨,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早145年。
雖然古代中國人早在晉朝就發現了恐龍、普洛特先生雖然早在1677年就發現并描述了巨齒龍,但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并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于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因此,隨后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他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比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于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博物學家們才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前面詞根意思是“恐怖的”,后面的詞根意為“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7639.html
相關閱讀:
南澳I號出水大量青花瓷始發地或是福建漳州
回味艷粉街那些“胭脂飄香”的日子
瘋狂年代的思想產物:核動力宇宙飛船
370萬年前足印顯示人類直立行走時間遠早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