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考古人員在發掘現場工作。
這是近日出土的3支用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10月26日攝)。
10月26日,考古人員對發掘出土的文物進行保護處理。新華社發
3支用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日前和它的墓主人一起重見天日,再次表明8000多年前我國淮河流域的先民們已經能夠演奏優美的音樂。
至此,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中出土的骨笛已達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備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專家研究表明,賈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把人類音樂史推進到8000多年前。
新出土的3支骨笛,有1支是五孔的,保存完整。最長的1支長20多厘米,為兩孔骨笛,雖然已斷為3節,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通體刻畫著細如發絲的菱形紋飾,十分精美。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出土3支骨笛的墓葬隨葬品較為豐富,出土有石斧2只,骨鏢、骨箭、骨錐10余支,墓主人頭部放置了1個制作精美、保存完整的雙耳紅陶壺。
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介紹說,墓主人身份較高,可能是巫師。在賈湖遺址中隨葬骨笛、叉形器的,一般與宗教活動有關。從隨葬的石斧、骨鏢等漁獵工具看,墓主人并沒有脫離生產勞動。
記者看到,已發掘的40多座墓葬中,幾乎每人頭部都隨葬著1個陶壺,有雙耳壺、折肩壺、圓腹壺、扁腹壺和帶流壺10多種。
張居中解釋說,這是賈湖具有特色的埋葬習俗——“一人一壺”,可能陶壺是當時的生活必需品。30年來發掘的幾百座墓葬,基本都是這種情況。
在另一個墓葬中,記者看到,2支骨箭穿刺于墓主人身體中,1支刺入心臟之下、脊椎之中,使脊椎分離較大,另1支從后背刺入、橫穿于脊椎與心臟之間。據專家推測,墓主人可能是在部落戰爭中被敵所傷身亡,從他頭部也隨葬有陶壺的情況看,他死后得到了正常的埋葬。
賈湖遺址在1983年至2001年先后經歷了7次發掘,共揭露27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窖穴、陶窯、獸坑等遺跡幾百座,墓葬、甕棺葬幾百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種質料的文物5000余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據炭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距今約9000年至7500年。
賈湖遺址出土的多音階骨笛、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和炭化稻米等重要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賈湖的發現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并被中華世紀壇鐫刻于青銅甬道上。
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賈湖遺址埋藏多少世界之最?
近年來,對賈湖遺址出土遺物的研究,一次又一次震驚世界。一支編號為M282:20的骨笛,今天依然能吹響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賈湖先民還掌握了釀酒方法,釀造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酒”。賈湖還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馴養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龜靈崇拜與卜筮起源地之一,并出現了人類所知最早的甲骨契刻符號。
大量文物標本顯示,賈湖先民已掌握了房屋構筑、制陶、制骨、紡織、縫紉、人工養殖等多種技能,但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認為,這些還有待運用更多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行科學的解讀。
正在進行的考古發掘中,一座房基旁又發現一座埋狗坑,這也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葬狗現象。在賈湖相繼發現的10多座狗坑,幾乎都出現在墓地邊沿或房基旁,這一規律性可能有一定文化意蘊,狗是人類最早的動物朋友,活著時幫人打獵,為主人看家護院,死后仍然履行這一使命。
賈湖遺址內,出土了一大批紡織工具,如紡輪、骨針、纏線板等,許多陶器上還發現有網紋和繩紋等。通過殘留物分析等手段,張居中在發掘出的人骨架腹部的泥土中,居然發現了古寄生蟲卵。如今,一項新的研究正在實驗室進行,如果能從人骨架腹土中獲取古人衣物的資料,那么賈湖就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紡織業起源地之一。
日本魚類研究專家中島經夫,對賈湖出土的一個單元的魚骨進行的研究表明,賈湖人捕撈的魚有集中捕殺的跡象,如果得到驗證,這里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魚類人工養殖地之一。
“賈湖文化提供了一個黃河、長江之間新石器時代前期的、居當時文化發展前列的相當完整的實例。”張居中說,“我們試圖從環境與人、考古學文化與人類社會等方面對所獲資料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以期達到復原歷史之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7883.html
相關閱讀:
美科考團下月將探訪泰坦尼克號殘骸將繪制3D地圖
考古新發現 康熙景陵埋葬四十八妃和一皇子
清代絕跡翡翠原石重現人間 重5噸或價值數十億元
6600多萬年前殘忍兇猛的禽類?地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