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藏身深山無人識,專家希望盡快調研保護。
三年前江門發現一處罕見埋葬字的字冢 而今墓碑周圍布滿枯葉也無保護措施
石碑上有“字?”二字,據了解,“?”是“冢”的異體字。新會文史研究者林福杰介紹說,?者,就是大墳墓的意思。“?不單有葬人的,過去,還有葬字的、葬花的;顧名思義,‘字?’埋葬的就是字——印在紙上的字。”
清明節將至,江門各地的人們紛紛出門,拜祭祖先。然而,在圭峰山玉臺寺廣場棧道旁,卻有一處“孤墳”,雜草叢生,枯葉滿地,十分冷清。這座“孤墳”有一塊特殊的墓碑,上面寫著“字?”兩個大字,“字?”是葬字的墳墓。專家稱它反映了古代先人對“字”的一種崇敬,這是省內首次發現,可能是國內唯一的字?。
昨天,記者現場走訪發現,這個字?仍默默無聞地豎立在山林中,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而知道這里有字?的人更少之又少。
發現:清代“字?”現身江門
記者了解到,位于江門市新會區圭峰山玉臺寺廣場附近新修棧道旁的字?,早在2012年就被當地人無意間發現。昨天,記者來到該處,撥開墳墓上的枯葉,只見這個字?為饅頭形墳頭,長約1.7米、高1米多,石碑上有“字?”二字。據當地文史專家稱,附近另有一塊石碑刻著“咸豐七年字紙灰七埕”,以石樁形式豎于其東南約1米處,“咸豐七年”即1857年,因此,專家斷定這個字?建于清代。
據新會文史研究者林福杰先生介紹,字?比較少見。“可以說在國內都是難得一見。”他還表示:“這座字?是一個反映當年文人生活的物證。”而記者通過各種資料調查“字?”發現,只有在百度上有關于新會“字?”的介紹,而國內其他地方沒有相關介紹。
遺憾:價值如何至今無人識
從字?被人發現到現在,已經過去近3年時間,然而,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與別的墳墓迎來祭奠高峰相比,這里仍然冷冷清清。
記者看到,雖然新修的棧道就在字?旁邊經過,但是,從棧道行過的人,沒有一個人看一眼字?;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路過的行人,他們都稱不知道有字?這回事,覺得很新鮮。
而在字?的周圍,記者看到,它仍有一半被埋在泥土中,并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在字?的周圍也沒有任何關于字?介紹或者提醒的標示,它顯得十分落寞,并不為人所知。
“直到現在,也沒有人來研究過它的文物價值怎么樣,到底有沒有保護價值;這可是全國少見的歷史東西。”林福杰先生說。
專家:字?印證“敬惜字紙”
林福杰稱,在明清以至民國,曾有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敬惜字紙”:對寫有字的紙張不亂扔,不拿來包食物、墊屁股,不和錢放在一起。“清代此風最盛,還編印不少書,勸誡人們不但自己要敬惜,還要去收集丟棄的字紙,鼓吹是否敬惜字紙,將會有報應,可見先人對字的敬仰。”林福杰說。
“圭峰山上的‘字?’是‘敬惜字紙’的歷史文物,可與這段歷史互相印證。”林福杰說。
據江門市文廣新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這是在江門地區首次發現字?,至于文物價值如何,如何保護,有沒有必要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序列,需專家來鑒定。
典故 新會“字紙榮” 曾拾字紙行善
對于新會出現“字?”,林福杰認為并不是偶然現象,它體現了當時新會歷史風俗,文化氛圍。
林福杰告訴記者,“敬惜字紙”也是當時民間慈善組織的工作之一。“新會在清末民國時期,就有一個有名的‘字紙榮’。”他說。
據林福杰介紹,在清代,江門同善堂成立了“敬惜字紙會”,出錢雇人在大街小巷拾取字紙,焚燒后深埋,或投入海中。拾取字紙的人每拾滿一“竹笠”(小籮,方言)的工資是白銀5分。
“當時,會城有個人叫梁榮,是從新會小岡遷到新會會城的。據史料記載,他14歲那年(約在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就開始以此為生計。他長年身背竹笠,左手搖銅鈴,右手持鐵夾,到處拾字紙,人稱‘字紙榮’。”林福杰說:“梁榮曾一度到羅浮山學道,回會城后,在新會象山紫云洞做道士,但是仍堅持拾取字紙,從不厭倦,還對人說這是‘功德無量’,‘甘之如飴’。”
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期間,會城淪陷后,江門的各善堂解體,梁榮也在1941年去世。“字紙榮”的事,當年在會城人盡皆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2313.html
相關閱讀:
英驚現高級修道士墓葬 銀制鍍金權杖象征高貴身份
西方史學家:中國人發現美洲新大陸
奇特4000萬年前鯨魚化石 竟然有腿疑可行走
夏威夷海底發現二戰時期船只 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