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類同類相殘的化石研究已經習慣性的集中于石制工具對于骨頭的損壞標記,其中包括骨頭上肌肉切片的切割痕跡和提取骨骼內部營養骨髓的擊打痕跡,這是有別于大型貓科動物和其它食肉動物的人類活動。然而想要知道人們是因為儀式的原因從骨頭上剝下人肉還是為了食用是非常困難的。
最近科學家們為了查明此事開始尋找骨頭上的人類牙齒痕跡。研究人員們重新檢查了高夫洞穴中的人類遺骸,結果非常的驚人。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西爾維婭-M-貝羅在波爾多舉辦的歐洲人類進化團體會議上公布了團隊的發現。
貝羅稱洞穴中的人類骨骸至少代表了四個人類個體,其中包括一個三歲大小的兒童,骨骼上除了大量石質工具的切割痕跡之外還展示了人類撕咬的證據。事實上,大多數脖子以下的骨頭都留下了牙咬的痕跡。這些食人族似乎用石質刀具把大部分肌肉切下,然后咬下剩下的肌肉。即使是指骨的末端和肋骨都被咬過,或許這樣是為了把其中的骨髓吸出來。
有趣的是,與頭顱以下的骨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沒有一個頭蓋骨上顯示出牙印,但是它們都皮肉不存。包括眼睛、耳朵、臉頰、嘴唇和舌頭在內的軟組織似乎都被食人族用石質工具仔細的剝掉了。
然而食人族注意到保留頭蓋骨的價值,他們從面部把它分開并且用于劃分生產的邊界,貝羅和她的同事之前曾認為頭蓋骨被用作飲水杯和碗。
總之高夫洞穴的證據表明那里的食人族講究實用性和祭祀儀式。她解釋說同類相殘的生存方式似乎不太可能,因為洞穴中還有大量的動物遺骸,這就表明人們并沒有挨餓。
貝羅稱,此外如果他們由于暴力而食用同類的話,他們或許不會如此細心的食用大腦而是敲碎頭蓋骨來獲取其中的器官。她爭辯稱食用人肉是一種傳統,高夫洞穴中的人們食用同伴是為了儀式而不是擔心浪費掉這些好的肉食。貝羅懷疑,從實際價值考慮,同類相殘在過去是比較普遍的。
在貝羅報告之后的問答期間,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化人類學領域的古人類學家Jean Jacques Hublin問道,將頭骨加工成一個儀式用的杯子的證據是什么。
貝羅稱其它的歷史事實記載表明澳大利亞土著每天都在使用頭骨制作而成的杯子,而且非常清楚每個杯子來自誰的頭骨。她同時也聲稱兒童的頭骨并沒有被制作成杯形容器,因為他們的頭骨縫隙尚未完全融合。但是它們卻被以成人頭骨同樣的方式加工,這是頭蓋骨被用作儀式物品的另一種跡象。
當一位聽眾提出是否有孩子參與到食用人類的行為中時,貝羅稱兒童的牙印和成年人的牙印無法進行區分,因為只有牙齒的尖端能夠個留下印記。貝羅也注意到現在的研究人員有方法來鑒定出人類的牙齒印,他們有可能在我們祖先的化石記錄中找到更多的同類相殘的證據。
科學家們現在能夠帶著食人族的可疑證據來重新檢測這一洞穴而且檢查人類撕咬的骨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706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