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持續的發掘工作、系統精密的記錄方式是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質量的重要體現。筆者于2014年8月參加了在波蘭南部的Perspective Cave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工作,并在發掘期間參觀了遺址所在的Ryczow高地的一系列洞穴遺址。波蘭同行的工作,既有與我國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相似之處,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Perspective Cave為一處典型的石灰巖洞穴,位于波蘭西南部Udorka Valley的KapieleWielkie村,距首都華沙約220公里,位于著名的旅游城市克拉科夫西北約40公里。該地區在地貌上屬于喀斯特地區的風蝕殘丘,大部分地區已成為風化夷平面并被開墾為農田,間或有石灰巖殘丘呈斑塊狀分布于其間。這些石灰巖山丘多位于河谷地區,多洞穴或巖廈,對于古人類來說無疑是理想的棲居地點。因此,這里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則尤為活躍,相鄰的洞穴構成了一個以著名的Bisnik Cave為中心的較為完整的棲居系統。這一地區的部分遺址早在十九世紀末就有過零星的調查發掘,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則開展了較多的考古工作,但早期發掘主要以尋找用火遺跡和精美石制品為目標,信息記錄不甚完整,發掘工作也比較粗糙。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理念方法的改進和發掘技術的提高,當地學者對許多早年發掘的材料進行了重新地整理,對一些尚保留有部分堆積的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并通過對石制品組合的統計分析和拼合研究構建了遺址的功能分區,形成了較為清晰的時空框架,為進一步探討人類行為模式的演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Perspective Cave位于Bisniki Cave以東約5公里,于2013年發現并進行了小規模試掘,確認為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遺址堆積可分為9層3大段:第①—③層為全新世堆積,為黑棕色或灰黃色黏質粉砂土,夾少量角礫巖,有較多的青蛙、鼢鼠等小動物及一些小型食肉類動物的骨骼、牙齒及陶片和少量燧石;第④—⑤層為比較純凈的深灰黃色粉砂土,遺物很少,應當與人類活動無關,光釋光測年為距今2.2-2.8萬年;第⑥—⑨層為主要文化層,為夾有大量角礫巖的棕黃色或黃褐色粉砂質黏土,其中第⑥、⑦層以石葉、細石器為主,有一些石制品具有馬格德林和奧瑞納文化因素,第⑧、⑨層為較大的石片石器,反映了當地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過渡階段的文化面貌,動物骨骼有洞熊、馴鹿等,在第⑥-⑧層發現有兩處火塘和多片灰燼;⑨層以下為地下河河床,無人類活動跡象。由于遺址發現的石制品以石核、石片、石葉和細石葉為主,多為原材料或斷塊、廢片而幾乎不見加工好的石器,故認為其在整個棲居系統中為一處臨時?康攸c,古人類多次在這里生火并修理石器,但沒有長期連續居住。
2014年的發掘由托倫哥白尼大學和華沙大學共同主持,除專門研究舊石器考古的老師和學生之外,尚有地質學、生物學等專業的研究人員參與發掘,從事動物考古、穩定同位素分析和洞穴與遺址堆積形成過程等多種研究工作。多學科背景的發掘人員組成保證了研究手段的多樣性,從事特定領域科技考古研究的學者直接參與發掘全過程,也保障了取樣工作的準確和樣本背景信息的完整性。
發掘區位于Perspective Cave入口處,探方規模為1m×1m,整個發掘區的布方和測繪均以前一年的坐標系統為基礎,使用萊卡全站儀進行。發掘采用舊石器遺址常用的水平層發掘法,第①—⑤層因為遺物較多,所以以5cm為一個水平層,⑥層以下遺物較少,以10cm為一個水平層,每一個水平層內根據地層堆積狀況發掘。一般一人或兩人負責一個探方,發現小件后,將遺物留在原位,編號、填寫標簽和登記表、測量三維坐標并現場畫圖,之后取出遺物單獨分裝保存。每一水平層發掘完畢之后需清理表面和剖面,拍照后再開始下一個水平層的發掘。遺物中石制品和可鑒定的骨骼和牙齒全部作為小件采集,無法鑒定的小片骨骼則可以直接按水平層收取,不必測繪。發掘中發現的大塊木炭需編號、測量坐標、繪圖并采集,用塑料試管盛裝。遺址發掘的所有土樣全部按地層收集,帶回駐地做浮選,晚上從重浮樣品中挑選出可鑒定的細小骨骼(如嚙齒類的牙齒、青蛙、蝙蝠和鳥的碎骨、蝸牛殼等),編號打包,送交專門的研究機構。整體發掘結束后,整體清理剖面并繪圖,之后取一系列連續的土壤微形態樣本,用于遺址埋藏過程研究。
從2014年8月4日開始發掘,至8月22日結束,共有約20人參與發掘。期間每天有一位副領隊和五位同學留在駐地,兩人清洗前一天發掘出的標本,三人浮選前一天收的土樣;在遺址上有三至五人發掘、一人用全站儀測繪、一人收取小件并登記、兩人繪圖、兩人收浮選土樣、其余人運土。整個工地排班進行以上各項工作,保證參加發掘的每個人都可以熟練掌握全部工作流程。由于每天有人留在遺址做整理工作,遺物均在發掘后的第二天就立即清洗、編號、記錄,使發掘者可以隨時清楚地知道遺址上具體有哪些發現、不同類型遺物的數量和特征如何、發掘工作是否存在問題等等,從而及時進行調整。
整體上看,Ryczow高地的考古工作與我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發掘面積小而工作精細、遺物坐標位置記錄清楚、重視區域系統調查和各遺址之間的關系研究、在傳統考古學研究之外往往伴隨有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研究、注重探索遺址堆積形成過程等等,顯示出學科發展的共性和大趨勢,但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一是需要進一步重視長期有規劃的連續系統工作,細化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基礎時空框架;二是促進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合作,多鼓勵從事科技考古的研究人員直接參與田野工作;三是可以考慮借鑒波蘭的工作方式,邊工作邊整理,隨時動態了解遺址的發掘狀況和遺物分布情況,及時調整發掘方式,合理安排人員分工并最大化利用在遺址的工作時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8959.html
相關閱讀:
瑞典戰船“龍王現世” 波羅的海打撈出沉睡500年“龍王”
科學家CT掃描現存最早木乃伊 重塑千年前的面孔
始皇兵馬俑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
古希臘雕像的丁丁為啥都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