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訊】5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美國科學家研究的喜馬拉雅山和太平洋西北地區(指美國西北部地區和加拿大的西南部地區)的地質特征和活動結果顯示,或許這意味著這些地區可能會發生大地震。
喜馬拉雅山脈是在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的碰撞下形成的,由于這一原因目前仍保持活躍。印度板塊正俯沖至亞洲板塊之下,科學家知道這一點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近他們開始更為細致的研究這一碰撞帶———尤其是分隔兩個板塊的斷層主喜馬拉雅逆斷層———的復雜性。
此前的觀測表明,斷層面較為均勻,向北傾斜了若干度。為了更為清晰的展現該斷層的狀況,斯坦福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生沃倫·考德威爾分析了20個地震檢波器的地震數據,這些地震檢波器是他在印度國家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同行兩年前裝設在喜馬拉雅山各地的。
這些數據反映出,正如之前推斷的,逆斷層向北略微傾斜了2到4度,但同時也顯示出,逆斷層的一部分傾斜得更劇烈(向下15度),長度達20公里。這樣的傾斜曾被假設為喜馬拉雅地區大地震的成核點。盡管考德威爾強調他的研究側重于為逆斷層造像,而不是預測地震,但他指出,主喜馬拉雅逆斷層歷來是每數百年發生一次里氏8到9級地震的罪魁禍首。
那么該如何利用測量該地區小規模地震所得的數據來確定大地震造成的地震動的表現形式呢?巴爾泰的研究涉及對發生在地表之下30公里、構造板塊交叉點處的低振幅構造震動的測量。
通過分析震動信號沿著和遠離卡斯凱迪亞俯沖帶的衰減方式,巴爾泰可以計算較大地震的地震動會如何消散。這項工作的一個重大功用在于讓人們了解讓新建筑物緩和大地震破壞力的最佳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392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