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鋼
今天聽了一節校內公開課,作課教師執教的課文是蘇教版第八冊的第三課《燕子》。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作了精心的預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緊湊,以讀為主,注重積累和讀寫結合。但整節課下來,給人的感覺正如“燕子飛快地掠過水面”一樣,該重點朗讀的段落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沒有很好地體會出和讀出課文的情與味。
師:請同學們仔細默讀第
3
節,看看燕子飛行有什么特點?想一想,劃一劃。
生:燕子飛得很低,都快碰到水面了。(師板書:低)
師:還有什么特點?
生:飛得很快,從“‘唧’的一聲能”看出來。(師板書:快)
師:還從哪能看出飛得快?
生:“從這邊飛到那邊”能看出來。
生:從“掠過”看出飛得很快。
師:同學們昨天查過字典了,什么叫“掠過”?
生:輕輕拂過或擦過。
師:你能通過讀讓我們感覺到它飛得很快嗎?
評析:很顯然,這樣浮光掠影地教學是很難引導學生真正品味到語言文字的精妙的。實際上這一節中最值得教師和學生共同推敲的就是“掠過”和“‘唧’的一聲”。對于“掠過”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典的解釋上是不夠的。到底怎樣飛過才叫“掠過”,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用動作表示,幫助學生直觀地看到:從水面上又輕又快地飛過才能算“掠過”。這樣,學生的頭腦中才能準確出現燕子“掠過”水面的畫面,才能在朗讀時有效地形成語像感,進而促進語感的培養。再如燕子“‘唧’的一聲,已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了。”怎樣理解這句話?就是人們剛聽到燕子的叫聲,燕子已經從這邊飛到了那邊。這是箭一般的速度。學生只有準確理解這句話,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燕子飛得“快”,只有感受到了,才能讀出其中的“味”。
其實,根本問題還是在于教師對教材鉆研得不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341230.html
相關閱讀:《抒情類散文閱讀復習指導》
農村小學開展網上課外閱讀實踐與思考
以學校為引擎的學生閱讀習慣培養方法
小課題研究方案:小學閱讀教學中學法指導有效性的研究
小學生課外讀書卡制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