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3.抓“綜合”重“聯系”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么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么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么能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鏈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
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特點。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4.抓“共性”重“個性”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如:為什么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么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么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么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么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5.抓“歸納”求“規律”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
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后,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3)每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6.抓“一般”推“特殊”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后,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 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推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7.抓“對比”找“異同”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范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既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以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以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103719.html
相關閱讀:二輪復習中語文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
狀元們的理綜復習經驗
如何選擇正確的復習資料
資深教師傳授理綜秘笈
2014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讀及備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