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主干基礎知識考查。文綜考試歷史部分的命題側重于考查歷史主干基礎知識的應用,注重現實立意,強調考查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書本知識的有機結合。如2002年文綜卷"對外交往"的一組選擇題及"絲綢之路"的主觀題等都可在課本中找到原話且內容不偏不怪。2003年文綜卷更是突出基礎性。如選擇題中"土地問題"、"民主與法制"兩組題和非選擇題中"長城"題、關于"第二戰場"的開辟題及美國《宅地法》和西進運動等,2003年文綜新課程卷中專項選擇題"政治和行政制度改革"、"三農問題"、"霸權的興衰"等,都是地道的基礎題。
因此在階段史復習中應注重學科內主干知識的梳理,把握主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并使知識系統化,形成立體動態知識網絡結構。在注重因果分析、時空聯系的同時加強歷史縱橫聯系和中外分析比較。在專題復習時,專題的確立要突出歷史學科的主干內容并能反映新課程改革、特別是課程內容改革的思想。首先可依據新課程內容確立并細化小專題,然后引導和促使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知識重組,掌握有關專題的歷史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的過程,重點突出它的階段特征。并從橫向分析形成有關特征的背景和影響,得出一般規律的歷史啟示。同時還要將該專題的歷史現象與世界史上的同類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最后,選擇高考實戰題進行例析講解,強化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思維線索的形成。
按照《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提示,專題復習中必須重視以下內容:①中國古代史中,可將"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發展"和"人類社會交往"作為主干內容,要突出民族交往、中外科技經濟文化交往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商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改革與變法、中國農業問題、西部開發、中國主流思想演變等專題。②中國近現代史可從新的視角去觀察,將"中國近代化和現代化的歷程"作主體內容?赏怀雒褡遒Y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中國近現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會生活現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③世界近現代史部分,可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的演變"作為主體內容,突出科技發展及其引起的變化、從分散到整體發展的人類歷史、歐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美國的霸權政策、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全球一體化與區域集團化、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等主體內容。
二、突出周年問題考查。如2003年上海卷第31題"今年是辛亥先賢宋教仁遇難90周年",2003年全國文綜卷第37題(70周年)1933年,中國軍民在長城一線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請舉出其中一個事例。第40題(3)問(60周年)1943年,整個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我們在教學復習備考中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2014年較重要的值得我們關注的周年問題有:110周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孫中山創興中會),90周年(一戰爆發),80周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京政變),50周年(一屆全國人大召開、日內瓦會議),40周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0周年(《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等等。
三、突出重大工程問題考查。如2003年文綜春季卷考查都江堰和鄭國渠,2003年夏季卷考查長城題等,都給予我們一個信息。從歷史重大工程切入,以歷史地理知識為載體對考生的能力進行綜合性考查已成為文綜命題的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復習中一定要重視歷史上的重要工程,尤其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工程及其他歷史人文景觀。并依據高考目標和要求,重視教材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從不同角度去設計問題進行綜合分析。
四、突出重大時政問題顯性化考查。這一點在上海卷中尤為突出。如2001年中共誕生80周年和日本教科書事件,2002年關注9.11事件和2003年關注非典、南水北調工程和上海申博成功等。無不體現歷史察古鑒今的學科功能,弘揚時代主旋律,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2003年全國文綜卷也開始體現了熱點問題的顯性化處理。如土地政策、民主與法制建設、人口流動與城市化建設題等都是重大現實熱點問題。
復習中要繼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應注意時政熱點選取應是一定時期內值得關注的事情,而不應僅局限于近期的事件;要全面掌握熱點問題的具體內容和前因后果;要找準熱點問題與所學知識的結合點,進行多角度、多側面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出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要以歷史的眼光和現實問題來解讀歷史知識,分析時政問題。具體而言:①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對現實與社會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思考研究。如關于全球化、區域化、一體化的研究,關于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②現實問題的歷史分析。用歷史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現實問題,明確自身的責任。如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分析,對中美關系及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研究等。③學科交叉點綜合研究。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三農問題、水利工程問題等。
五、突出研究性學習成果化考查。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為了深化新課程改革,在作為中學教學指揮棒的中有所體現甚至不斷強化對研究性學習的考查,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成果化的考查(因現行高考還較難考查研究性學習的思維探究等過程)。從試卷分析中可看出歷史學科內研究性學習考查主要體現就是提供屬于實證史料的歷史圖片,把作為第一手資料的歷史遺物與文字材料相結合,要求學生通過已學歷史知識分析其中透露的歷史信息,這就創設了新的問題情境,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實際應用性,豐富研究性學習的考查內容。如2001年上海卷"老山漢墓主人"題,2002年上海卷"秦磚漢瓦東漢畫像石"題,2003年上海卷"唐代婦女三彩俑"題等,2003年全國文綜卷的"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題等。
因此高三教學中要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和指導。指導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現象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參與研究性學習過程,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運用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對圖表、歷史圖片等的研究解讀,以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數據處理分析判斷能力和掌握運用材料得出正確結論的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新課程高考中顯得游刃有余。
六、突出地方區域史的考查。以特定的地理區域出現的自然地理社會現象作為組題的背景已成為文科試卷命題趨勢。如2002年文綜卷第39題,以《清明上河圖》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了開封地區的古今變遷。2003年文綜卷第38題則以長城為載體,考查歷史上與西北地區有關的知識。2003年廣東文綜卷選擇題"在中國近現化歷史進程中,兩廣地區占有獨特地位,回答7-9題";2003年上海文綜卷第11題"2002年12月,中國贏得了2014年世博會的主辦權。在舉辦世博會過程中,上海(略)"。從試題分析,考查區域的選取大至西北地區,小至兩廣地區乃至上海、開封等城市,并以此為切入點,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文化特點、國際關系、現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聯系在一起進行綜合的考查。
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地方區域史專題復習。其基本步驟和方法如下:①依據歷史的發展特征,把中國和世界劃分為若干個區域。②按區域歸納、整理歷史知識和問題,分析不同時期和同一時期的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③結合現實的政治情況(現實存在的問題或當今世界關注的問題)分析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④依據高考目標和要求,結合歷史的經驗教訓并聯系現實,從不同角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加以解析。如中國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長三角地區、西藏地區或北京、上海等城市和世界史的環太平洋地區、北美地區、東南亞地區等都是區域史復習中的重要內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219268.html
相關閱讀:資深教師傳授理綜秘笈
狀元們的理綜復習經驗
2014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讀及備考建議
如何選擇正確的復習資料
二輪復習中語文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