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一般人的心理推演中,到得哪國留學,這人就會愛上這一國家。奧巴馬有個老弟在深圳賣了多年的燒烤,咱們有人就推論奧巴馬十有八九是個“親華派”。富有這樣思維的人,常常這樣推理:這人到某國去留學了,當然就會是個親該國派,去日的是個親日派,去美的是個親美派,去英的是親英派,去俄的是親俄派……民國許多人物都到外國留過學,按照文革的劃分,他們有海外關系,是“里通外國”分子,而其實呢,他們心里對所留學的國家并沒什么好感,有些甚至還稱得上是痛恨。
民國狂人辜鴻銘出生于馬來西亞,13歲就赴歐留學,所到國家甚多,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都曾留學過,可是他對這些國家,一直沒好感,他在北京大學當教授,看到英國教授,就用英語罵英國;看到德國教授,就用德語罵德國;看到法國教授,就用法語罵法國。林語堂先生回憶過一樁事:辜先生有次在北京真光電影院看電影,前座是個英國人,這老夫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一根長煙斗往人家的腦門頂無緣無故地敲去一棍,那英國人不明就里,以為是辜老夫子向他借火,趕忙乖乖地給他點火。這英國人沒想到,辜老夫子不是想借火,而是看到他是英國人,辜老夫子就來氣了。
與辜老夫子對外國人亂恨一氣不同的是,也有狂人之譽的民國教授劉文典痛恨日本,那就所來有因了。1909年,劉文典赴日留學,進入早稻田大學,在那里讀了三年,他在去日之前,就是同盟會的會員,在清末民初,日本可以說是中國革命的“庇佑所”,舉凡被清政府通緝者,往往都去日本“政治避難”,很多人因此成為“親日派”。劉文典在留學之初,對日本也是充滿憧憬的,后來他對日本恨之入骨,起于“九一八”事變。此后,他每次夾著講義上課,首先上堂“政治課”,痛罵小日本。與一般“憤青”與“憤老”不同的是,劉文典恨夷卻又師夷,他的學生回憶說:“劉先生愛國心的熱烈,真是校內無二人……每次上國文課,必花一部分時間,哭喪著臉向我們申說國勢的阽危,并且告訴我們趕快起來研究日本。”有一段,劉文典上課時總是一副睡眠不醒的樣子,講話有氣無力,學生開始很不解,后來才知道,原來他每天晚上都在翻譯日本典籍,讓國人了解日本,從而以制伏日本。
七七事變后,日本人看到他有留日經歷,想當然地認為他定是個親日派,多次派人來說服他合作“東亞共榮”,有次還登上門來,遭到劉文典以漢語嚴詞相拒,日人甚惱:“你是留日學生,太君問話,為何不以日語作答?”劉文典凜然相答:“以發夷聲為恥。”日本人后來又打發周作人來做“思想工作”,劉對周說:“國家民族是大節,馬虎不得,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以發夷聲為恥”的,更有一個蘇曼殊。曼殊先生是“混血兒”,父親是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其父早年在日本經商,“娶日婦,因生君”,所以,曼殊先生“身形相貌,亦酷類日本人。”以身世而言,“日本為其第二祖國”,但是,曼殊非常痛恨日本,“生平惡日人為寇仇,僑居數稔,不肯操日語。”有回,他生了重病,不肯就醫,在床上呻吟輾轉好幾天,有友見之,硬把他拉到醫院里去,日本醫生倒是非常熱情,望聞問切,“醫者款接殷勤”,而曼殊就是不說話,其友在旁邊越俎代庖,給他當“代言人”,等醫生去拿紙筆來記,轉眼功夫,曼殊和尚不見人了!尋遍了醫院每個角落,都沒影。其友回家,看到曼殊僵臥床鋪上了。其友怪怨說:你跑回來,也不跟我說一聲。曼殊說,我聽到你講日語甚是“乖舛”,你亂說一通,醫生開錯了藥,“疾病豈可亂施藥劑耶。”其友說:你的日語說得那么好,你為什么不說呢?曼殊斂容道:“君忘吾不操日語乎?”
朱自清至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其實陳寅恪也有這一佳話。陳寅恪曾經喝過日本的墨水,抗戰時期,避難于香港,其日本同學寫信給日本駐港司令,叫他們別為難陳寅恪,所以日軍一直沒對陳寅恪怎么的,而且還經常給他送米送面,但都被陳寅恪給拒絕了,行將餓斃,也不為五斗米折腰;抗戰勝利,他與傅斯年等同仁,連續三天上街,一邊持酒狂飲,一邊又哭又笑,情形類同于杜甫聞說官兵收回了薊北。
像辜鴻銘、劉文典、蘇曼殊、陳寅恪等等喝過洋墨水,卻一點也不媚洋的,甚至恨洋的,在近代留學之后海歸了的人中,是多而又多的。絕大多數是因為祖國與其留學之國處于對立狀態,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向祖國這邊站隊。在這里,他們是把祖國與祖國的統治者區別開了的。他們也許很認同外國的政治主導思想,比如很認同其民主與法制價值?辜鴻銘例外?;他們也未必對當時國家統治者認可,對其獨裁的執政理念,也很不以為然,比如劉文典,據說還曾經腳踢過蔣介石。但是,他們愛外國價值觀,卻不愛屋及烏,愛他們來侵略祖國;他們恨當時統治者,卻也不恨屋及烏,恨他們所控制的國家,這是兩碼事。從這里看出,老一輩學人的思想胸懷,遠不是所謂“恨老娘不嫁給美國人”那類人所能比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50270.html
相關閱讀: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善良的“謊言”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人治不如法治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