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意見:作家畢淑敏攜子一共用了114天乘著郵輪環球旅行。新書《藍色天堂》為畢淑敏環球旅行之后所寫的心靈體驗。如她所說,關于海洋,我們知道的太少太少。走出去,想高遠,看與不看,大海與天空與土地一直在那兒,凝滯成不老的旅行之向往!仔細想想,人生亦是一個藍色海洋的延伸,一場永恒輪游的盡頭,神秘,卻又沒有邊際……
連續的航海,海如同一本又一本打開的書。深夜,走上甲板,突如其來有一種想跳入海中的沖動。我不恐慌,但是好奇。剛開始以為只是我個人的幻覺,后來問了好些人,居然都有這樣的時刻。想啊想,終于明白。我們的生命是來自海洋的,在每一個細胞里,都儲存著對于海洋的眷戀和記憶。在某些特定場合,它魔咒一般復活,押解我們的身心如人質—回到遠古。
黃昏黎明時分,在海中央看海,大海蒼天,只有你一人夾在其中,天人合一之感,醍醐灌頂。船是一種特殊的載體,當它蹣跚大海之腹,遠離陸地,自身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放眼四野,圍繞眼簾的都是圓滑到無可挑剔的海平線,凡俗的世界早已悄然遁沒。
所有曾經的煩惱,蕪雜的人際關系,不堪回首的悲苦,還有層出不窮的愿望,都像被船槳切斷的海草,漂浮而去……
夜幕下的海,純凈剔透的黑與藍,天幕是銀光爍爍的星。你只想爬上星辰,將尖銳的星芒直抵掌心,感受那種冰涼的刺痛。任何認為星辰是不可以爬上去的常識,都是謬說。你無比孤獨,而且絕望地發現,它是不能戰勝的。
人生真是太渺小了,和時間相比,和夜色相比,和海洋相比……哪怕是一朵浪花,也比人更長久。它永不疲倦地涌動著,沒有死,也沒有生;蛘哒f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死亡之中,也無時無刻不在襁褓當中。你不能說一朵浪花死了,就像你不能說一朵浪花是在何處誕生。
必先確立了人生的虛無,然后才能確立人生的意義。
你想知道什么是徹頭徹尾的虛無嗎?你想死心塌地灰心喪氣嗎?你想就此歸去,把人生來一個總結,有一個新的開始嗎?你想從此不懼死亡,興致勃勃地走到人生的終點嗎?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我向你推薦一個地方,可以幫助你解決上述的問題,那就是海洋深處。深處,是海的胸膛之上,在渺無人煙的蒼茫波濤之內,思索。
你從那里將領受生命大道若簡的意義。作為一個巨大的偶然,我們降生人間。我們所能具有的唯一能量,就是有目的地向著一個既定的方向前進。這個方向,在哪里呢?
在航行上,遼闊水面盡收眼底,澎湃海浪不停肆虐,你無可逃遁地得出一個答案。海洋上,人會變得極其單純,完全喪失了思索的能力。并不是悲哀,海洋以它的無與倫比的壯闊,已經給出了答案,不必我們這些渺小的生靈再來費勁地思考了。
一朵浪花,要是離開了海洋,片刻之間就會萎縮。時間之短,我相信任何一種陸地上的短命花卉,都會比它開得長久。太陽會曬干它,烈風會吹飛它,魚會把它吞入腹中,云會把它吸走,霧會把它裹挾而去。雨會把它當作自己陣營遺失的一滴,蚌會把它摩挲成珍珠的雛形。人會把它當作墜落的眼淚,咸而且苦……
一朵浪花,讓自己永不枯萎的秘訣只有一個,那就是匯入一個豐饒的集體中。很多浪花聚集在一起,成就波峰浪谷,托起巨輪,掀起風暴?梢杂啦恢瓜⒌馗璩,可以沒有開端也沒有結尾地走來走去,可以在1000次毀滅后獲得1001次重生。
人的生命也是一樣的。就其個體來說,多么慘淡。∵B一朵浪花也比不上。浪花們互相緊密連接著,你無法將一朵浪花和另外一朵浪花相分離,它們從本質上密不可分。它們先天的屬性,使它們從不孤獨。但是,人卻不行。人有皮膚,在皮膚之里,是自我的界限,在皮膚之外,是他人和自然的范圍。人必須有意識地走出自己的皮膚之外,和同伴找到精神上的依存關系。這種依存,不單單是互相幫助,而是本質上使自己一生不再渺小不再脆弱的唯一法寶。
這種連接,有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名字,叫作—關系。關系分為很多種,疏離和密切是最基本的分野。密切關系是魔力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沒有學會處理關系,關系處理失當,你就無法享受人生的樂趣,你就時時被各式各樣的煩惱所襲擾。
看看大海,看看浪花們。它們是如此的平等,如此的團結。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東西南北的區別,天下浪花結成一家,遇風則嘯,遇雨則飛。風平浪靜的時候,就綴成一塊碩大無朋的藍綢,大智若愚微微抖動著,與天公比試著碧藍和寥寂。大海養育了多少生靈啊,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就生活在海洋中。我在博物館看到過藍鯨的標本,它浮游半空,孤懸萬千海洋生物之上,如烏云蔽日,體積大到難以想象。仰望藍鯨巨大而美麗的流線型身體,我不由得想,它活著的時候,每天要吃多少食物啊?需要多大的疆域才能養活它啊!需要多大的區域它才能活動開身體騰挪扭轉!需要有多么大的浮力,才能讓它保持著優雅游勢,不至于一個跟頭沉沒啊!它是如何長到這么大體量啊?那是怎樣一段進化的漫漫長征,需要一個多么豐饒廣大無拘無束的舞臺!
是海洋托舉了它。海洋是藍鯨的搖籃。
海洋中物種的豐富,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特別是深海,更是一個遠遠沒有叩開大門的寶庫。
這種蕩滌靈魂的經驗,可以從大海的漣漪、風暴的吼聲、海鳥的奏鳴和海豚的躍動中習得。傾心體會大自然的旋律,待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光明自然體現。
關于海洋,我們知道的太少太少。然而僅僅是已知的這一點點,就已讓我們倒頭拜叩,肅然起敬。這一生,如有機會到大海的核心部分走一走,請千萬不要錯失。如果沒有機會,就要千方百計地創造一個機會。你一定所獲甚豐。
也許有人會說,我常常到海邊去。海邊和海中央是不一樣的。就像樹葉和樹根是不同的。樹葉當然青翠可愛,但你在看到樹根的時候,會感覺到深邃的力量和一種不可預知的神圣。反觀樹葉,你只會覺得精致和稍縱即逝的脆弱。
海洋是一所大學,教會我們生命的感悟。浪花就是教授了,無數位,雖無職稱,但日夜授課,永不言倦。
海洋帶著一種永恒的蒼涼,把你關于這個世界的所有表淺認識,都顛簸著飛揚起來,發生碰撞和雜糅。舉目四望,你是如此的孤獨,天空和水永遠在目光的盡頭縫綴在一起,包圍著你,呈現出博大的哀傷。你知道自己是一定要滅亡的,而大海則永遠存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85128.html
相關閱讀:人治不如法治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善良的“謊言”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