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人的勤奮令西方不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意林在線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
  
  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勤奮不僅是一種勵志的精神力量,還具有倫理道德的色彩。中國人信奉“天道酬勤”,認為勤奮符合天理人道的自然規律;傳統的中國人講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篤信“勤能補拙”、“業精于勤”……所以,中國人常常向世界自豪地宣稱:“中華民族是勤勞偉大的民族。”
  
  我們引以為豪的勤奮美德在老外眼里是怎樣的呢?不久前,瑞士《新蘇黎世報》載文對中國人的勤奮提出了質疑: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經濟差距的縮小,難道我們歐洲國家也應該像中國經濟特區一樣,引進每天10小時的工作制度嗎?該報還認為,華人的“勤奮和求知欲將繼續令人不安”,因為“加利福尼亞的中小學和大學就如同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室。向世人展示了華人如何比黑人、白人和拉丁人更注重教育、更為發奮。按人口比例計算,華人在那里占據的學習位置要超過他人兩三倍”。
  
  在不少外國人看來,中國人依然處于不知疲倦的現代化狂奔中!俄n國經濟》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而疲倦的中國導致每年60萬人死于過度疲勞。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我國,過勞死不僅僅局限于知識分子群體,而是已蔓延到各種職業人群包括體力勞動者。而且最近幾年來,不斷有商界精英、演藝界明星和教授學者猝然辭世,他們的年齡都在35~60歲之間。英年早逝的背后。健康專家指出,我國七成知識分子處于過勞死的邊緣!一些外電還引述了《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說75。1%的中青年人對拼命工作甚至過勞死的人表示理解,只有18%的人認為“這種健康風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中國人那種玩命工作的勁頭在讓老外們敬佩的同時,也讓他們多了一層擔憂。“沒有人能夠和這些連星期天也不愿休息的華人競爭”,一位西班牙商人這樣表述他的憂慮。他們擔心的是拼命工作的中國人會搶走他們的機會,迫使西方人不得不改變他們悠閑舒適的生活方式。
  
  二
  
  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的勤奮,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福利水平。西方人有悠閑的傳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科學與哲學來自閑暇。”在西方,還有眾多精英參與的懶散俱樂部和慢速運動委員會。在現實生活中,歐洲人的假日全年超過150天。在休假期間,則是商場關門閉戶,街上行人稀少。
  
  反觀中國。勤奮作為美德教育融進文化性格之中,F代中國人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休閑觀念,人們對于田園生活的記憶只存在于浪漫文人的文學作品和失意官員與詩人隱世的山水詩歌中。兩種不同價值觀的沖突使得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勤奮充滿不解和憂慮。
  
  華人華商靠勤奮取得的成功往往會引發外國人的不適應和忌妒,甚至因此而產生敵視。在美國,華人的勤奮好學是出了名的。在東南亞,華人是勤勞致富的典范。在2006年9月發布的《福布斯》“東南亞富豪排行榜”中,上榜40人中有近30位華人,而前10名中更是有9位華人。華人在商業和學業上的突出表現,讓所在國的政府和民眾感到忌妒和不安。在社會安定情況下還好,一旦華人所在國發生經濟危機或社會動亂,華人往往成為政治犧牲品或民眾發泄不滿的對象。從1982年的美國排華法案到印尼多次的反華排華,從所羅門群島針對華人的騷亂到歐洲各地對華商的不公正待遇。華人不僅在中國國力衰微時備受欺凌,在當今中國國力強大的情勢下同樣受到歧視。
  
  西方人的舒適靠的是多年來勞動經營的福利體制。正因為如此,對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西方人而言,勤勞才不是他們推崇的第一美德。有了完善的福利體制。西方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休息度假。他們用不著為怕丟了飯碗或者是沒有飯吃而發愁。
  
  再看中國,雖說改革開放近30年,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憑著那么一股子勤奮工作的勁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我們人口多、底子薄,很多中國人勤奮工作仍然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們還沒有休閑的資本。要想讓每一個家庭都脫貧致富,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福利保障體制,而這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媒體中流傳:當問及西方人是否佩服玩命工作的日本人時,他們的答案大都是肯定的:而問及他們是否愿意像日本人那樣生活工作時,答案則都是否定的。對于當前中國人的勤奮,老外們的反應更甚,F在,也許真的到了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或者調整一下勤奮觀的時候了。
  
  對華人華商而言,身處他鄉異國,不能不顧及到老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入鄉隨俗至關重要。勤勞致富、開拓市場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要將自己塑造成勤奮逐利的經紀人形象,要積極承擔起惠及當地民生的社會責任來,要努力創造雙贏的機會,才能消解所在國對自己的歧視和忌妒。
  
  在國內,我們需要更多地創造能夠讓勤奮工作的人們喘一口氣的條件,而不是拼命想法子來增加工作壓力,更不是一門心思地提高競爭水平、加劇競爭壓力。我們在建立福利保障體制的同時,也應努力培育一種休閑文化和價值觀,讓勤奮工作的人民能夠有時間享受生活的樂趣。
  
  從長遠看,中國要做世界級的強國,不僅需要硬實力的提升,也需要國民生活質量的全方位提高,更需要文化軟實力和價值觀同其他國家的融合。在“地球村”時代,快樂、幸福、休閑的價值觀已經具有普適性。全民的勤奮雖然創造了舉世皆驚的GDP數據的攀升,但在忙碌之余,我們如何才能感受到現代化的愉悅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85125.html

相關閱讀:人治不如法治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善良的“謊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