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不一樣了,首先在對執教領域和教材的選擇上,出發點就不一樣了。應該說,我本身在語言領域的教學上是有一定優勢和經驗的,如果選擇語言領域的教學內容,我是比較有把握的。但這次我不想再重復自我了。我想試著挑戰一下自己,從自己并不擅長但卻很有興趣嘗試的領域入手來設計活動。其實,我一直對音樂活動,尤其是奧爾夫音樂活動很有興趣,再看到身邊很多同事,在音樂教學方面都有了很多收獲和建樹,就特別羨慕,也一直很想在音樂教學方面進行一些嘗試和鍛煉。所以,我就打算利用這次的機會,放下包袱,嘗試走進自己并不擅長的音樂教學。就算失敗也無所謂,只要嘗試了、努力了,就是對自己的一次鍛煉和提升。
領域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要尋找合適的音樂素材了。由于之前在這方面鉆研比較少,所以音樂素材的積累也不多,幸虧組里的同事很熱心,向我推薦了很多優秀的音樂素材。于是,在反復地傾聽和尋找中,發現了這首《口哨與小狗》,輕快的曲調,清晰的段落,讓我一聽就很喜歡,很想把它推薦給孩子們欣賞。但作為一首優秀的管弦樂作品,如何讓還處于低齡期的孩子欣賞它、感受它、理解它,并產生情感共鳴呢?我覺得光靠教師的表述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加入一定的故事情節,就能幫助幼兒更好地來理解音樂。而且這首樂曲本身就是很富有情節性的,A段的輕松愉快,B段的緊張慌亂,給出了一條清晰地故事線索。所以我就以主人帶著小狗出去散步,路上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來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在猜測、想象、表達、表演的過程中充分地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真正感受到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
領域定了、素材定了、大致的想法和框架也定了,接下來就要好好考慮具體的環節、教學的策略了。我選擇的管弦樂《口哨與小狗》,又譯《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于1905年創作的一首通俗管弦樂小曲。它描繪了小主人吹著口哨,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調輕松、活潑、形象逼真、可愛。特別適合幼兒欣賞和表演。整首樂曲的結構為ABACA,但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一個活動中,要讓他們理解ABACA的曲式結構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掐掉了后面CA的部分,只節選了前面ABA的樂曲部分,這樣可以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也可以使幼兒更充分地感受前三段音樂所描述的內容和表現的情感色彩。
在具體的欣賞環節中,我采取了“講故事導入——聽故事欣賞——聽故事表演音樂”的教學模式。先請幼兒完整欣賞音樂,感受音樂講了個什么故事,有沒有找到什么有趣的聲音,從而讓幼兒發現樂曲中最有特點的元素——口哨。接著再分段欣賞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音樂中的小狗和主人碰到了誰?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最后再完整欣賞時,請幼兒扮演音樂中的角色進行表演。
在分段欣賞這一環節中,我采取了有節奏地拍手、小手走一走、小腳踏一踏等方式,讓幼兒充分感受A段的音樂節奏。再通過大膽想象、創造性地表演,讓幼兒多方位地理解B段音樂的特點。為了讓幼兒更清晰地了解樂曲的節奏和結構特點,我還精心設計了相應的圖譜,可以讓幼兒清晰直觀地感受音樂主旋律的節奏和ABA的曲式結構。
一切準備就緒,終于輪到我上課了,因為本身保著學習的態度,沒什么心理包袱,課前的準備也很充分,所以活動時,我特別輕松,孩子們的表現也很配合,一切都很順利,孩子們在聽聽、玩玩、演演中,感受了音樂的美,收獲了音樂帶來的快樂。
活動結束了,總的來說,效果不錯,活動的目標都達到了,解決了重難點,也讓幼兒了解了音樂所表達的內容,理解了樂曲的曲式結構。幼兒也都能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但細細想來,自己覺得還是有很多細節的地方處理地不夠妥善。環節的銜接也存在很多缺陷,還有在對幼兒情緒的掌控方面還不夠自如,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慢慢改進。
不管怎么說,我很慶幸,這次我能大膽地挑戰自己并不擅長的領域,這讓我有幸能意識到自己在進行音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進行加強和鍛煉,這比得多少獎都更珍貴。
科學活動《感謝奶!贩此
音樂活動《毛毛蟲和蝴蝶》活動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274012.html
相關閱讀:大班語言:我喜歡我自己活動反思
《10以內的相鄰數(一)》教學反思
音樂課《黑森林里的故事》聽課反思
語言活動《四季媽媽和四個娃娃》反思
大班的故事活動??《小紅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