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和孩子們玩小鼓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小
鼓是那么地感興趣,因此我選擇了藝術活動《敲小鼓》,想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從而幫助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將活動目標制定為:1、練習X X X• X X 的節奏,唱準“咚”和“噠”,以說、唱、敲等多種形式自然完整地學唱歌曲。2、學會安靜傾聽,按要求進行演唱、表演。重點是:掌握X X X• X X 的節奏,唱準“咚”和“噠”。難點是:根據要求演唱歌曲并表演。本活動目標的制定比較全面,從孩子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出發,可行性也比較強,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緊緊圍繞目標,我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1、活動導入:師敲擊小鼓,引導幼兒傾聽,啟發幼兒用語言來表現鼓聲,區別敲擊鼓邊和敲擊鼓心發出的聲音的不同,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用“咚”和“噠”模仿小鼓說話。2、教師擊鼓范唱歌曲,引發幼兒學習興趣。3、幼兒學唱歌曲。4、在討論的基礎上啟發幼兒探索尋找身體合適部位當小鼓,并嘗試表演唱。整個活動的環節比較清晰,通過擬人化的情境設置,讓孩子始終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節奏、學唱歌曲;顒拥闹攸c也比較突出,通過輪唱、創編動作的形式來復習鞏固所學的節奏,孩子們既感興趣又較好地掌握了所學內容。我在整個活動中也能充分投入,和孩子積極互動,用生動的體態語和孩子交流,為他們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在環節中滲透規則意識,讓孩子充分體驗到按要求、按規則表演的樂趣。整個活動實施后,目標的達成度比較高。
當然,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導入的環節中,我一味地想引導孩子說出“咚”和“噠”,使這個環節顯得有些拖沓,不夠緊湊;在請孩子上前打節奏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對于“節奏”這個概念比較陌生,可能是因為平時對這種形式接觸得較少,一下子要求他們有節奏地敲擊是比較困難的;在引出重點節奏時,我請孩子們聽一聽小鼓是怎么唱的,接著就完整范唱歌曲,發現孩子們對于“小鼓怎么唱的”還是沒有理解,所以在下面的環節中我直接出示了節奏圖,引導孩子學習。對于這種比較陌生的歌曲類型,可能要換一種形式引入,使整個環節更加自然、流暢;還有一點是我在預設的過程中沒有意料到的:我充滿激情地和孩子交流,可是孩子們的興致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漲,這是什么原因?(活動前過多接觸小鼓,減弱了孩子對小鼓的興趣,這會不會是原因之一?)我想,在以后的活動中,我會以這一點作為發展目標:如何充分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藝術活動:大中國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有朋友真好》課后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349915.html
相關閱讀:中班科學活動《小熊過生日》課后反思
中班口語運用《勇敢的小傘兵》教案與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小球站穩了》課后反思
中班歌唱活動《鴨子上橋》反思性說課
《關愛身邊的殘疾人》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