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年開始,園內規定教研組每學期進行一次開放教研活動,很慚愧的是,因為個人的原因,我這個歷屆和現任的教研組長卻一次都沒有參與過,更別說組織活動了,這次聽說要開放,我便早早的有了期待,希望通過觀摩活動,為以后我們組的開放積累經驗。而這次的教研開放,的確也讓我有所收獲:無論是兩位教研組長對活動的精心組織,還是中大班教師所表現出來的專業能力,對問題的獨特見解和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都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一個良好教研團體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巨大作用。
先來談談活動的幾個亮點:
一、帶著問題聽課,跟隨問題評課。
本次教研活動的流程是這樣的:上午首先由中班組推薦的張磊老師執教中班繪本活動《螞蟻和西瓜》,全體教師參與聽課,中午在幼兒園多功能廳,在兩位教研組長的挑頭下,中大班的教師進行聽評課,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注意到,教師都是圍繞教學活動的幾個要素,帶著教學問題來尋找自己的發言點的:如顧浩、張文昱老師針對的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張?和周晨弋老師著眼于提問的有效性,沈丹鳳、管佳梅、王海、張燕老師關注教師的回應技巧,過燕、沈妤、陸瑤研究教師的非語言行為。
能讓教師在前期明確自己所要特別關注的教學問題,讓參與的教師能有目的的去尋找與自己關注問題有關的教學情境,做細致的記錄和評價,我認為就是這次教研活動的最大亮點。平時我們聽課評課,總是做一個總體的記錄,整體的評價,很少能細化到一個個具體的問題,考量每個環節的價值。而這次的活動中,因為有了前期的經驗準備,又帶著問題和任務,大家的觀察和記錄都特別的細致,得出的評課結論也特別的有依據。
而且在各個要素的選擇上,也可見活動策劃者的用心: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提問是學習的開端,回應是師幼之間良好互動的重要手段,非語言行為這一點的擴寬了大家的思路,也幫助參與活動的教師更好的去應用這一手段。
《魯尼和小豬》教案及活動實錄
親子繪本閱讀記錄:蛤蟆爺爺的秘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362732.html
相關閱讀:繪本教學中的提問策略《大西瓜》
幼兒園小班繪本:老鼠阿姨的禮物
‘詼諧、有趣’的圖畫故事帶來閱讀的樂趣??早期閱讀《對換節》
中班繪本教學:《小刺猬的項鏈》
大班語言教案 繪本《那只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