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開始我按照著預設的活動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著活動,孩子們分成六組在各自在軟墊上學著雞蛋滾動,我分組指導著孩子,又集中展示了滾動的幾種方法,在學會后我又讓小雞蛋們都滾出去游玩。照理說活動該結束了,可是看見孩子們意猶未竟的樣子,我又生成了一系列活動,孩子們的興致又被高高地調動了起來,自己感覺整個活動中,這里才是亮點。
我唱起了搖籃曲,小雞蛋們都回家休息了,我開始扮演雞媽媽,開始孵小雞,我來到各個組,做出孵小雞的動作,并叫喊“小雞寶寶快出殼吧”,小雞們就鉆出蛋殼,并跟在雞媽媽身后學著小雞的樣子一步一步地走,六組的小雞蛋都變成小雞后,我的身后就跟了一大群小雞,我們撲棱著翅膀邊走邊找小蟲吃,還跳起了舞蹈。此時的我真的象個雞媽媽帶著自己可愛的孩子在游玩,大家都進入角色,玩得不亦樂乎。
活動結束后,好多孩子不停地說:“真好玩,真好玩”。
真的是好玩,我自己都感到非常有趣,特別是后半部分增加的活動內容更吸引孩子們,效果更佳。有時預設好的活動倒要生硬,缺乏活力。但自己隨意地增加和更改了活動內容是否妥當,也是我這幾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情感上我們都得到了滿足,但活動的內容偏離了原有的目標,如果在小雞蛋的基礎上再增加游戲情節效果可能會好些。
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戲。角色游戲是由幼兒自己創造的,通過扮演角色或以玩具替代物品去模仿和想象,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在游戲中,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努力成為幼兒游戲的玩伴。
點心店游戲,不管是針對哪個年齡段,一直都深受幼兒的喜歡。那么,是否小班、中班、大班都是一樣玩呢?明顯,答案是否定的。三個年齡段都開設點心店游戲,我們是為了滿足幼兒自身的興趣和游戲需要,而在這同一主題的游戲中,如何體現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水平和個體的差異呢?很多時候,從小班到中班、大班,點心店游戲的材料往往只不過是一直在更新、替換,沒有隨著年齡段的變化而加深內容。其實,不管是點心店也好,還是其它游戲,都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用心思考、精心準備。
因為菠蘿寶寶們小班時候不是我帶的,所以很可惜錯過了他們與角色游戲的最初邂逅,因此對于他們小班時候的游戲表現和水平并不是很了解。中班上學期,我開始和菠蘿寶寶們一起走近角色游戲,與他們一起快樂地游戲和學習。一路走來,我們的點心店游戲可謂是經歷了風風雨雨。有問題,有改進,有收獲,有進步。從工作人員單一地出售成品點心,到增設點心師傅的角色自己制作點心,再到提供外賣盒游戲材料送外賣……孩子們的游戲內容不斷豐富,游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當然,由于幼兒經驗的缺乏、能力的差異、習慣上的欠缺以及老師材料投放上的不足、指導的有效性不高等原因,我們的點心店游戲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F結合一些照片簡單分析一下我班點心店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一、材料投放、準備不夠充分、豐富
1.雖然現在裝點心的盒子在外形和顏色包裝上進行了統一,也貼好了標記便于幼兒整理,但經過統一、修改后,還未注明點心價格,幼兒在買賣點心時沒有依據,比較隨意。
對策:
(1)同幼兒一起商討、制定出各點心的統一價格,以數字的形式及時打印后標出,引導幼兒在買賣點心時能夠準確地根據價格來買賣。
(2)每次游戲推出一種免費點心,制作免費流動牌,每次由工作人員自主決定掛出,吸引顧客。
2.點心店新添置了許多燒烤,但在游戲中發現,幼兒在買賣燒烤時沒有相應的燒烤餐具進行盛放。
對策:
(1)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一些扁平形狀的餐盤作為燒烤專用盛放盤。
(2)可以請幼兒再自制一些青花瓷盤提供到點心店游戲中。
二、幼兒良好游戲習慣的養成不夠到位
1.地上經常可以見到灑落的點心,主動撿起的意識不夠。
對策:
(1)加強幼兒的游戲習慣教育,讓幼兒知道點心落在地上會臟,盡量小心不把點心撒到地上,見到地上的點心應及時撿起。
(2)評選“文明顧客”,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2.點心店柜臺上經常會一片狼藉。
對策:
(1)提供一些外面點心店、面包房柜臺的照片讓幼兒欣賞、觀察,引導幼兒看看柜臺上可以放哪些東西,討論如何保持柜臺、桌面的整潔。
(2)部分點心盒子做成隔段狀,便于整理、分隔。
3.點心的買賣多用手來拿,不講衛生。
對策:
(1)準備一次性手套給工作人員拿點心時戴。
(2)制作夾點心的夾子。
三、點心店游戲內容、形式不夠豐富多樣
目前,我們點心店有外賣師傅送外賣、點心師傅做點心、工作人員賣點心三種形式進行游戲
提起應聘,我想你首先想到的是成年人去某公司求職,你想象過孩子們應聘的場景嗎?
招聘者:你叫什么?
應聘者:我叫***。
招聘者:你幾歲?
應聘者:我8歲。
招聘者:你為什么要來應聘這個工作?
應聘者:我的存折里沒錢了,不能給寶寶買奶粉了。
招聘者:那你會些什么呢?
應聘者:我會做好多好吃的,炸雞翅啊,做點心啊……
招聘者:那就試用你一天吧。
這是我們班孩子在玩角色游戲前的一個應聘游戲場景,這好比是正式游戲前的一道“開胃菜”。應聘游戲的由來是這樣的:結合“三.八”婦女節,我們在開展社會活動前,讓孩子回家對媽媽、奶奶的工作進行了解,目的是通過活動,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奶奶工作的辛苦,繼而產生愛與尊敬的情感。當談起媽媽、奶奶的工作時,活動室里炸開了鍋:“我媽媽是護士,晚上還要上班,因為晚上還有生病的人。”“我媽媽是捕魚的,風好大的時候,船搖來搖去,她還敢出去看漁網呢”……小俊舉手了,怯怯地說:“我媽沒有工作。”大家一下子靜了下來,我用眼神鼓勵他繼續說下去。“禮拜天,媽媽帶我去應聘工作,結果人家不要媽媽,媽媽回家很傷心。”為了不讓小俊心情低落,我說了些鼓勵的話就繼續我和孩子們的談話。
事后,小俊提起的“應聘”讓我陷入了深思:“如果孩子們在選擇游戲角色時也進行應聘,會怎樣呢?”好處有三:第一,有利于孩子之間的交往、大膽表達;第二,能挖掘自己的亮點,樹立自信;第三,初步感受成人工作的艱辛,萌發愛的情感。于是,我發動孩子回家向家長了解應聘是什么?在收集了應聘視頻后,我覺得時機成熟。在第三天的角色游戲時間,我讓小俊當了回主角,讓他介紹了媽媽去應聘時,對方都問了些什么問題?媽媽是怎么回答的?接著,小朋友們根據自己收集的“情報”進行交流、討論。繼而,欣賞視頻,了解應聘的一個過程。最后,我們開展了分組模擬應聘,讓孩子們親身體驗應聘的競爭性。于是,便呈現了類似上述的一幕幕場景;顒又,孩子們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都大膽地介紹著自己的強項,當然,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失敗并沒有影響孩子們的情緒,這邊不行,去那邊應聘,場面不亞于人才市場的應聘場景。
這道“開胃菜”讓孩子們更加珍惜應聘得來的“工作”,讓孩子們更深體會到爸爸、媽媽工作的不易,讓孩子們都敢于表現自己的長處。誰說應聘是大人的事,如果處理得當,也會成為孩子們炙手可熱的游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503178.html
相關閱讀:山坡和田野??沙池游戲
幼兒園常用的手指游戲
四個幼兒園小游戲讓孩子伶牙俐齒
體能游戲??送信
狐貍抓小白兔(扮演游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