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和同行班老師的課前探討中,我們也分別從不同的做法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因為有一個班級已經在前兩天上過了,它們采用的是剪畫的方式進行的,沒有按照實際教學活動的方法進行。所以在探討時我們也曾經想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制作,但又想想用教案上的方法制作出來的可能會更好。于是下午開始我便進行教具制作,把廢舊報紙用漿糊一層層地涂在半個氣球的身上,貼了好多層,因為等待漿糊完全干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制作完畢后把它晾著。今天上午我一上班直奔教室,結果效果還真不錯,一個立體的面具模型呈現在眼前,馬上決定上午第二個活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
在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認真聽好示范講解,而且制作的積極性也相當高,能夠認認真真地把廢舊的報紙一層層的涂上去,因為結果需要時間的等待,所以做到中餐前大家的效果并沒有呈現出來?粗⒆觽兎旁谝黄鸬拿鳎野l現要達到很理想的效果可能會有一定的距離,因為大家普遍的一個通病就是涂的層數不是很多,而且不是很密。下午又去看了孩子們的作品,因為還沒有完全干,所以效果還并不明顯。
縱觀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雖然可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間磨課交流的過程是認真的,孩子們制作體驗的過程同樣是快樂的,相信在下一次的這個活動中,孩子們一定會制作得更加成功!
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們共同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時候,雖然按照教學設計去組織教學活動,但卻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的教學反思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課前反思是課堂活動的成功基石。
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反思新課改下教學目標應怎樣制定,如:幼兒能力的培養,幼兒情感培養等等;其次,要結合以往的教學,對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進行反思,反思環節的設計是否做到了從幼兒的實際認知能力和興趣出發,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等等;最后,要針對幼兒以往學習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反思,設計出詳細的具有可實際操作性的解決辦法。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備課也就不會僅僅流于形式。比如在《我的面具》活動中,我首先考慮到幼兒對面具是非常熟悉的,如何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我覺得應該讓幼兒嘗試。新鮮的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而且容易造成無法控制紀律,所以我覺得應該先要集中教學,仔細觀察材料和操作的要點這樣才能轉移幼兒的注意力,關注到此次面具活動與以往的剪、貼、畫、折等方法不同并帶有一定的探索性。
第二,課中反思是課堂活動的方向盤。
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事先設計好的比較理想的教學環節或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卻不盡人意。因為課堂活動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幼兒情緒、課堂意外事件等,使活動不能跟教師設想的一樣。這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比如在這次開展的《我的面具》中,本來我想教師示范后只要材料準備充分活動一定能有好的效果。結果我發現幼兒對這個活動特別感興趣,我還未講解清楚幼兒就蠢蠢欲動,當然,我知道操作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光滑的氣球上涂抹紙漿將會對桌面、地面和幼兒衣服的衛生產生問題,于是進行了強調。在桌子上鋪上了桌布,用針筒替代刷子這樣一來,我發現幼兒的興致更加高了,對活動也更加感興趣了。
第三,課后反思是下次課堂教學的存儲。
成功之處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敗筆之處是以后再教學時應吸取的教訓。教師的智慧火花是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創新火花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段业拿婢摺坊顒咏Y束了,然而,強烈的興趣后面是教師預想不到的負效果,幼兒沒有做成功一個面具,因為等待紙漿干后揭去氣球需要一定的時間,然而正是作品完成后的等待時間,幼兒的作品都毀之一旦,沒有計劃好晾干和存放的地點,最終讓面具還是變成了紙漿!
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多年教學工作過程的重復,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水準上,因此,教師要不斷對傳統的“經驗”進行超越。
本周開始我們進行了主題《不一樣的我》,主題的目標是引導幼兒從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區別與任何人的獨特個體,形成獨立意識,進而嘗試用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在外形、名字、個性、能力等方面的獨特性,借助社會評價來完善自己的角色形象。周一的活動《我很特別》,就是要請孩子們畫一張自己的自畫像,并且要用漫畫的形式夸張地表現自己的特征。
在之前《不一樣的我》這個活動中就我請孩子照照鏡子,仔細觀察五官,并說說五官、頭發等特別之處,再跟同伴比較在外貌上的不同,因此孩子在作畫之前還是能做到心里有底的。在活動中我們先欣賞原大班孩子的“大頭像”,圍繞“特別”進行突破讓孩子欣賞,以此讓幼兒尋找靈感。
然后,我和孩子一起講講自己特別的地方。剛開始,孩子們講不出所以來,于是,老師慢慢引導:娃娃的眼睛很漂亮,大大的,睫毛長長的,我一下就記住了;戚潘?的兩顆大門牙不見了:曹汀蘭的牙齒有蛀洞,分得有些開;…在師幼共同描述中孩子找到了自己特別之處:或頭發或嘴唇。孩子們這次的作品效果很不錯,幾乎每個孩子的畫面都很豐滿,每個人物都是大大地占了畫面的主體部位,比他們之前的畫有了明顯的進步,人人都把自己特別的地方描繪得相當生動:曹汀蘭嘴里缺失的兩顆門牙;婁寓斐的兩條長馬尾;戈俊杰胖胖的臉蛋;張鑫皺著眉、癟著嘴的神情……一幅幅“特別的我”栩栩如生。
在這個活動中,我覺得每個孩子的畫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教他們如何畫,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畫。他們只有敢畫了,才能愛畫,才能畫得好,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信心。當孩子們有了自信,也許你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名小畫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590932.html
相關閱讀:《10以內的相鄰數(一)》教學反思
音樂課《黑森林里的故事》聽課反思
大班的故事活動??《小紅傘》
大班語言:我喜歡我自己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四季媽媽和四個娃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