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用正確的處理技巧
延遲滿足。當孩子提出某種要求時,家長可以延遲滿足他們的需要,等過一段時間再實現他的愿望。如家里要來客人了,媽媽做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孩子忍不住要吃,媽媽就告訴孩子要等客人來了再吃,表現好的話可以獎勵一小塊巧克力。孩子在等待的過程中或學會耐心,這是自我控制力形成的前提。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孩子只有具備了規則意識,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長可以現在生活常規方面著手,制定規則如按時起床、睡覺,不挑食等。家長要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孩子就會逐步約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規,爸爸媽媽還可以給孩子訂立一些規矩并堅決執行。如帶孩子逛商場前,給孩子明確說不能亂買東西。盡管如此,孩子可能還會亂要,這時家長就要果斷拒絕。孩子經過一次次失敗的體驗,自然不會胡亂要了。
3、通過游戲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游戲中常常蘊含著規則,孩子通過這種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媽媽可以和孩子玩“木頭人”的游戲,孩子通過扮演“木頭人”,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進而產生自我控制的意識。
4、家長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
爸爸媽媽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好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如帶孩子外出,遇到堵車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戲消磨時光,避免把焦躁情緒傳染給孩子,讓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深呼吸并說:“我要冷靜,不能發火。”這些言行都會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2 孩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1、“我”身心發展不成熟
孩子由于年齡的特性,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對于外界的刺激容易產生興奮、難以抑制的情緒,抵制誘惑的能力差。這就是為什么家長[微博]能用一個新奇的玩具或好吃的東西輕易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孩子認識能力有限,對是非分辨得不是特別清楚,所以出現一些沖動、控制能力差的表現是正常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會逐漸增強。
2、父母對“我”溺愛的教養態度
雖然孩子偶爾出現控制力差的表現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經常這樣,家長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了。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成為家庭的“中心”,全家人圍著他團團轉,要什么給什么,這就讓孩子形成了“說一不二”的習慣。孩子做事只憑自己的喜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3、父母對“我”的影響
孩子正處于模仿和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喜歡“有樣學樣”。請家長想一下:帶孩子出去玩,堵車的時候,你是否表現出焦躁的情緒?和孩子游戲時,你是否常常不耐煩?心情不好時,你是否常常發火并遷怒于孩子?你在生活中不經意的行為和情緒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父母缺乏自我控制力,孩子在這方面也會表現不佳。
4、父母對“我”的忽視
有的父母因為工作太忙,疏于對孩子的照顧和管教,致使孩子從小缺乏親子交流溝通,孩子難以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控制能力。
5、家庭成員對“我”教育方式不一致
現在的家庭,很多是“四二一”的模式,那么多的成人圍繞著一個孩子,況且,成人教育觀念的不同,勢必導致他們教育方式的差別,兩代人教育觀的差異,這也是原因之一。
3 如何培養幼兒自控能力1、一些小事情大人們不必事必躬親
很多家長怕累著孩子,認為孩子還小。自己能做的就順帶做了。其實這在一點點的讓孩子認為什么事情都有家長,給他們一種依賴感。這不利于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應該試著讓孩子做些事情,慢慢的他們也會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漸漸的學會自我控制。
2、上面的第一步看似與自我控制力沒有關系
家長可以說是影響孩子一輩子的人,如果家長可以很好的控制住自己,那么孩子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所以下來一點就是家長們要以身作則,自己首先能夠控制好自己。做事情不三心二意,不拖拖拉拉,按時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小孩子總會有個模仿的對象,那就是家長。
3、家里最好是有一條條不成文的規定
這個在每個家庭里都應該有。比如什么事情該做,什么時候晚上就應該休息了,對待長輩應該怎么做,如何為人處世等。如果能將這些內容一點點的滲透到孩子的思想中,孩子就會在這樣的氛圍中熏陶,很好的成長!
4、家長應該從小事教會孩子該怎么做
小事可以培養一個人對待事情的態度,鍛煉人的能力。比如家長可以從小就教孩子們獨立的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吃完飯把自己的餐具收拾好,能夠自己打掃屋子,為媽媽洗洗碗,幫助媽媽處理一些家里的家務等等。這都是鍛煉孩子的能力的體現。從小事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長大才可以不浪費時間,做事情才會不拖泥帶水,三心二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283075.html
相關閱讀: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