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的暴脾氣解決了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情商培養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引言:有的孩子脾氣是很不好的,他們為了一點點的小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媽媽們更是頭疼的要命,所以最后的做法就是“打”。這不是解決寶寶脾氣不好的辦法,我們今天來介紹一些對付暴脾氣寶寶的絕招。

“不管什么理由,發脾氣終歸是不好的,有話可以好好說,有問題可以好好解決,發脾氣不但無濟于事,還會把事情搞得更糟!薄蠹彝ǔ_@么認為。于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會先批評教育,再耐心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爭取以后不要再犯了?蓪嶋H上,這種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錯也不認錯,下次還會再犯,就像天天和壯壯一樣,他們對媽媽的管教并不服氣,仍然認為自己是對的。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關鍵在于:父母沒有意識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就好像感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一樣,并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對對方的理解與感受。

  每個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樣。

  當成人做錯事而心里不舒服的時候,或者被誤解而感到委屈的時候,可以向知心朋友傾訴,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詢機構,這樣就得到了朋友或心理咨詢師的共情。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往往被成人認為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導的,而孩子自己又不會主動傾訴或咨詢,所以他得到的共情遠遠少于成人,只能默默地承受心理壓力。

  發脾氣的孩子是情緒脆弱的,他們的內心沖突及困惑比不發脾氣的孩子更強烈,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他們更需要父母設身處地的共情,需要父母的安撫與幫助,可是,他得到的更可能是父母的壓制與批評。

  外在的壓力或許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氣,卻加劇了他內心的沖突與困惑,因為大人講的道理并沒有讓他心服口服,未解開的心結潛伏在他的意識深處,成為暗中支配他未來行為的潛意識。

  “共情”架設心靈溝通的橋梁

  共情,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齡,返回人生的原點,根據孩子的閱歷、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緒調節水平來理解孩子的心靈,感受孩子的困惑煩惱與喜怒哀樂。

與孩子共情,父母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會認為孩子的事情無足輕重或者小題大做;得到父母共情,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接納與尊重,也就對父母產生信任與安全感。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孩子的心情才會平靜下來,理智與認知才能恢復正常水平,才有可能進一步接受父母的批評與教育。

揭秘對付脾氣暴躁的孩子

脾氣發作不僅嚴重損傷親子教育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設法制止孩子哭鬧、發脾氣。怎樣制止呢?一定要根據發脾氣的原因“對癥下藥”,方能奏效。
一、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由于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里,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么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復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發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后,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采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二、由于受忽視而亂發脾氣。對于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并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采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游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泄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么勸都不行。這時,家里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蕩秋千游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三、由于不被理解而發脾氣。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么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并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四、因為不能延遲滿足而發脾氣。多數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對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東西根本沒有耐心多等待一會兒,尤其對于就在眼前的誘惑物。曾經有過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幼兒等待15分鐘作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條件,否則,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結果,兒童故事,幼兒的表現依實驗條件不同而變化;糖果不在眼前時,幼兒堅持等待的時間最長;有一種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減半;兩種糖果都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最短。說明幼兒對眼前的誘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較弱。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在平日里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讓孩子學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媽都會立刻滿足,形成一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感覺。這樣當孩子偶爾不能如愿以償的時候,就容易大發雷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84190.html

相關閱讀: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
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
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