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迫檢查
對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復檢查,如反復檢查已鎖好的門窗,反復核對已寫好的賬單、信件或文稿等。
2、強迫儀式動作
在日;顒又,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脫衣、鞋并按固定的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
3、強迫性窮思竭慮
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反復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不能克制,如反復思考:“房子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4、強迫對立思維
兩種對立的詞句或概念反復在腦中相繼出現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即想到“壞蛋”等。
5、強迫意向
在某種場合下,出現一種明知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明明不情愿卻不能控制。如母親抱小孩走到河邊時,突然產生將小孩扔到河里的想法,雖未發生,但卻造成十分緊張、恐懼的心理。
2 形成孩子強迫癥的原因1、心理社會因素
只有在心理與社會因素影響下被強化才持續存在,如工作環境的變化、重大責任、過分要求嚴格、處境困難、擔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難、懷孕、分娩造成的緊張,加上患者謹小慎微、優柔寡斷,而促發強迫癥狀。這就是導致強迫癥的原因。
2、遺傳因素
該癥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作為一種遺傳特征的紅細胞(ABO)血型,與強迫癥關聯的研究發現,強迫癥有較高的A型發生率和較低的O型發生率。這種強迫癥的原因較為常見。
3、器質性因素
臨床上昏睡性腦炎、顳葉挫傷、癲癇的病人可見強迫癥狀。而外科治療顯示切除尾神經束邊緣腦白質對改善強迫癥狀有效,提示與上述部位的功能有關。此外,個性特征在發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這也屬于誘發強迫癥的原因。
3 孩子強迫癥的治療對策1、家長與老師應正確對待患兒
小學生強迫行為,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主要在于教育和心理上的支持。父母要正確認識患兒的病態,不要過分焦慮,也不要亂加懲罰。要幫助患兒尋找發病的原因,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正確的做法是不要過分的關注孩子的行為,而是鼓勵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最好是引導孩子從事一項較為緊張的活動(如鼓勵孩子參加足球隊),把孩子的生活學習安排得緊湊些,以轉移其注意力,逐步使癥狀減輕直至消失。另外,要注重孩子性格弱點的改善。父母和老師要創造條件,使孩子能靈活地、自信地處理各項事情,克服其膽怯拘謹和刻板的個性特點。
2、支持性心理治療
對強迫癥患兒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使患兒了解其疾病的性質,指導患兒把注意力從強迫癥狀轉移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去,有助于減輕患兒的焦慮。
3、暴露療法和反應防法
暴露療法是鼓勵患兒暴露于引起焦慮的情境之下,直至焦慮近乎消失為止,其目的在于減輕強迫癥狀伴隨的焦慮;而反應防止技術是防止接著出現的強迫行為,即反應預防,其目的在于減少儀式動作和強迫思維出現的頻率。暴露與反應防止結合法是對強迫癥療效最好的一種行為技術。
4、厭惡療法
又稱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內容為:將欲戒除的強迫癥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條件作用,達到戒除或至少是減少強迫癥行為的目的。極個別癥狀非常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的孩子,可配合心理治療給予小劑量的奮乃靜或泰爾登,也可選用抗焦慮藥,如安定,利眠靈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330003.html
相關閱讀: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
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