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行為,通?捎蓛蓚方向去觀察:第一個是孩子本身,另一個則是行為發生的情境因素。就孩子本身而言,可能的影響原因包括發展狀況(認知、語言、情緒等)、孩子獨具的特性(先天氣質、對于外在訊息的解讀方式等),也要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是不是這個年齡的正常發展現象。就情境因素來看,可以試著去觀察的是,這個行為大多在什么時間、地點、或特別針對誰才會出現?或是任何人事時地物都可以觀察到?發生前,有什么會引發或制止這個行為?發生后,會有什么結果?有什么會讓這個行為持續出現或不再出現?
這個提問,也可試著從上述角度去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可能因素。比如說:孩子特別執著,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有多常出現?對誰特別容易出現?家人的因應方式是什么?如果沒有照著孩子的意思去做,會怎么樣呢?是不是因為孩子要講的事情,必須得在當下狀況與情境中才能讓家長了解?或孩子在口語表達的發展上還不太能清楚表達?透過了解行為的前因后果,較能澄清這是發展中的過渡現象,或孩子有特別需要大人協助的地方。
至于是否就醫,家長可考慮這些特性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人際互動等影響程度,如果常會干擾到孩子或家庭,就建議求醫。如果只是過渡現象,可以考慮運用假裝游戲或是扮家家酒等方式,幫助孩子在情境中表達,同時也可借機教導孩子下次可以怎么說或怎么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336664.html
相關閱讀: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
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