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做錯事總不讓人說。比如:他抓小姐姐的臉;當溫和他批評他或溫和地對他說他正要往嘴里放的東西不能吃時,他就會特別委曲,撇著嘴,眼圈紅紅地往大人懷里扎。我總覺得他似乎太脆弱了,但又不知該怎么做才好。 平時我們都很尊重他,即使做錯事也很少對他嚷,總是耐心地講道理。 請問您這是否和我們平時對他的態度太溫和、太尊重他的個人意愿有關呢? 謝謝!
茅于燕:你所說的情況,應該說并不上什么大問題,而正是這個年齡段正常的心理表現,不過,他在程度上稍為“偏激”了一點。這個年齡的兒童剛剛具備的一些初步的簡單生活、經驗等,他們對做一件事有成功(如高塔搭好了、珠子穿上了)非常高興,但對于失。ㄈ缤嫣兹ν婢咛撞簧希┚头浅I鷼,采取大哭大鬧、抓人咬自己的激烈做法。
你們的做法基本上是正確的,比如態度溫和、尊重他的意愿等,但有幾點我還想說幾句:
1、一歲七個月的兒童自我意識剛剛萌發,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不同意見,有錯(當然許多時候他并不知道是錯的)不讓人說。
2、這個年齡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暫,只有幾分鐘,你說他做事沒有耐心,實際上與注意力短暫有關。在他年齡大些,情況會好些,所以不用太著急。
3、教給他玩的方法很重要,你們也是這樣做了,但不要一次教的時間過長,要把玩的方法分幾次來教,這樣他就愿意學了。
4、他發脾氣時,表現比較激烈,又哭又鬧,又抓又咬,不要馬上批評或制止,最好是冷處理,待他稍為平靜一點時,再帶他玩別的玩具或活動。
5、語言的教育,或者說講道理,對這個年齡的兒童來說為時還過早。首先,他要懂說的是什么,其次,他要能把道理和自己做的行為聯系起來,這對于一個一歲七個月的兒童來說是太難了。著名的育兒專家日本的內藤壽七郎博士曾經說過:“從3歲半至4歲左右,便可對孩子逐漸開始進行‘語言的教育’了”;“大腦的發育已能達到憑自己的判斷懂得言語中‘不行’是指‘不能做這件事’的意思”。所以對你的孩子還是要用行動教育,比如給他別的玩具玩、陪他一起玩、抱他到戶外走一走、用搖頭搖手表示不要這樣做等。
6、你說和平時對他態度太溫和、太尊重他的個人意愿,也是有關的。過分的溺愛、姑息,對孩子也沒有好處。當然耐心、心平氣和地制止一些不良行為是必要的,有個分寸的問題。
7、“委曲”這個詞用得可能不恰當,實際可能是認為不對表示,鼓勵,這并不是太脆弱的表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42723.html
相關閱讀:【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
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