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發脾氣、叛逆…等18種征狀,這里有方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情商培養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小編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感覺太實用啦!簡直就是兒童問題百科全書啊!這篇文章有點長,您大可不必一次性看完,不妨當作工具書先收藏,等碰到孩子有某個現象出來時,再針對性地邊看邊學,真的很專業、很系統、很實用哦!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小編就把這18條癥狀先列了個目錄,大家可以針對性地尋找哦。


一、大脾氣
二、愛打人
三、好勝心強
四、不收拾玩具
五、說不知輕重的狠話
六、頑皮淘氣
七、執拗
八、占有欲強
九、說謊
十、喜歡咬人
十一、不守規則
十二、喜歡重復
十三、多動
十四、粘人
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氣(叛逆)
十六、人來瘋
十七、膽小
十八、不愛打招呼


? 正文 ?


一、大脾氣


典型表現:稍微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大吵大叫,甚至摔東西、撒潑打滾,而且很難平息,有時候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很難勸阻。


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經類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氣往往是伴隨著自我意識發展而來的。對于那些語言能力還比較局限的孩子來說,脾氣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張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當養護者無法及時滿足這種需要甚至無視這種需要時,小脾氣便被引爆了;對于那些已經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來說,脾氣則可能起因于驚恐、孤獨或不被贊賞的負面情緒。


對策:

1、父母首先要意識到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千萬不要把孩子容易發脾氣視為家庭教育的失敗,而且根據美國親子溝通專家帕蒂的提法,發脾氣其實是孩子的心理康復機制之一,借助這個過程,孩子將發泄掉許多不良情緒,比如沮喪和無助感。所以不要輕易用強制的辦法終止這一過程。

2、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還應學會查找脾氣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項需求?是否自己處理沖突的方式讓孩子產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學習障礙?如此等等,這類追問更容易幫自己對癥下藥,而孩子也將從父母善解人意的處理方式中學會設身處地,得到成長。


3、學會接納孩子的脾氣固然重要,但如果還沒有足夠的耐心處理孩子的脾氣,就不要硬撐著,可以讓其他家人幫著留心脾氣風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但千萬不要說些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哭夠了再來找我之類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二、愛打人

典型表現: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動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交往技能不發展,遇到問題時不懂得藝術地解決問題,便簡單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別是在多次動手打人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認為打人是他左右這個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會頻繁借助它的威力了。(2)安全感不鞏固,遇到非常態的環境,就容易緊張,進而通過打人來先發制人、自我保護。(3)教養方式不當。如果養護者在教育過程經常采取暴力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消極影響,一來孩子可能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二來受到責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緒發泄在其他人身上。


對策:

1、適時進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導他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鑒于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需要專門撰文論述,不擬在這里展開。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點,給他講一些正面的故事,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原型供他模仿。同時停止打罵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交往圈子最好有個控制,少讓他和一些愛動手的孩子來往。
4、對于已經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誘導他說出打人的原因,對癥下藥,及時處理,逐個擊滅。

三、好勝心強


典型表現: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爭第一,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爭意識的來源。所以,好勝心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應該說是一種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層面的意義。
當然,孩子喜歡爭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定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別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于是便出現了為了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

1、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并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后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并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后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借機表揚她輸得氣的勇氣,然后,家長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15277.html

相關閱讀:【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