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很多的學生,他們的回答大概可以歸結為這樣一些類型:為了考試能夠取得好分數,將來進一個理想的學校;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隱秘情愫(以日記的形式不公之于眾);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迫不得已等。其中以第一種情況人數居多。
他們把功利的東西放在了首要位置,而真正的文章寫作又完全是情感的深刻抒發,是摒棄功利的,是公然與功利抗衡的。其實回了頭來又對他們很是同情。因為他們說的這些聯系現實并非沒有道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把寫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忽視了,或者他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文是為流瀉心緒、表達思想、交流思想而存在的。那么什么是思想呢?思想就是對客觀現實的獨創認識,是獨立的心智活動,是一種思考、想法、念頭。這種思考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即誕生的文章),如果使讀者讀了之后有所啟悟的話,那么文章就具有了交流的價值。如果文章沒有思想,哪怕它的文字很精美也沒有什么意義,充其量應是堆積的文字而已。這樣的文字就像穿了美麗的外衣而無靈魂的人一樣。
思想是檢驗文章高下的試金石。
具體說來,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不但要讓讀者知道我們的觀點,而且還要讓讀者知道我們的觀點形成的過程,在讀者了解我們的觀點及感受我們的觀點形成的過程后認可我們的觀點。比如你要在文章里表達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個觀點時,就必須呈現這個觀點誕生的過程,如果不然讀者的感受就會失去依憑,因架空而感受膚淺,或者根本談不上什么感受,更遑論啟悟了。
有了思想文章就具有了靈魂,而怎樣才可以讓其更加神采飛揚呢?當然還必須借助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例如我曾就“我很高興這句話”問學生還可以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他們起先是把頭擰得很緊,一副受難的樣子,最后也不過用哼唱小調再者就是手舞足蹈之類的句子來形容。然后又問他們如果你所形容的句子是別人寫的你們讀了之后又有怎樣的感覺呢?結果多是搖頭,他們說的趨向基本一致,那就是沒有感覺,只是看到幾個漢字組成了一句話而已,他們的內心沒有被激起任何的感應。我順勢提供了幾個句子的表達。
①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
②我手里的筆也禁不住歡快地舞動起來。
③再看那墻角的花,感覺它的花粉是那樣的瑩潤可人。能不嗎?那是它在風雨里用心釀造出來的奇跡啊。
這樣三個句子一下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他們的臉上禁不住升起了向往。感覺一句比一句美,倘若說說它的佳處來又有點困難。此刻我把平時所講的比較孤零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技法一并用了起來。第一句用到了比喻修辭,高興是抽象的心理感受,是一種情緒。要把這種比較抽象的感覺寫形象往往要借助于比喻修辭手法。讀者看到這樣的句子一般會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生活經驗的參與那么從心理上就會產生認同作者的意愿。如果說第一句還是局限于作者自身的話那么第二句就開始轉到了外在的物上,筆是不會歡快的,那是作者內心歡快的間接表達,作者在技巧上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這樣就顯得比較含蓄有詩意了。第三句,我們不難看出這里已有了作者內心感覺的一個前提,以前看那朵花情感是排斥的、否定的,而現在有了很大的扭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變呢?沒有別的,概因作者生活際遇或別的原因讓心情一時間陷于頹靡之中后來又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撐而掃除了心底的抑郁,從泥淖中掙脫出來的心情再看外物時就自然生發出了愉悅的感受。這就體現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講的話:一切景語皆情語。介甫也有言: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作者在這里就是用了借景抒情或以景襯托情的寫作技巧。采用這種技巧寫作的詩詞可謂多矣。例如杜甫在《旅夜抒懷》中的句子: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詩句意境廣闊雄渾,可這不正反襯了他“天地一沙鷗”的孤獨無助嗎?再如辛棄疾在《清平樂》中的詞句: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詩人借鷓鴣的凄涼叫聲來襯托他內心對朝廷屈膝政策的孤憤之情。
除卻比喻和擬人這些常用的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具有藝術表現力外,還有隱喻象征的手法。劉亮程的散文《寒風吹徹》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文章里有這樣的表達: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前一句的“冬天”指的是自己在冬天里去拉柴身心遭遇的痛苦歷練。后一句的“雪”具體指的是一位在冬天還衣衫單薄襤褸的老人的不幸。老人在生命的的最后流程里因凍僵而死在了野外。我曾經給這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老人一杯熱茶,但是他還是沒有走出冬天。寒冷里作者給別人輸送了自己綿薄的溫暖,可是他還是無法抵御或者看不到老人生命里所有的凄寒。冬天和雪表面上是指當時人所處的環境,其實是蘊涵了比喻義和象征義的。象征了那些生命里躲不過去的不幸艱難。 讀劉亮程的文章雖然感覺寒氣肅殺,但是里面搖曳的人性溫暖又汪洋恣肆軀趕著內心的潮濕和陰冷。
偶爾也在學生的文章里讀到這樣的句子:山崗上的樹正迎向風雨,相信吧,它的身邊還會立起一棵樹,閑看風雨,勤生綠葉。只是這種物我相融的境界只是少數的人心會罷了。本來我們的學生可以從身邊的美文中的意象如冰心的紅蓮,舒婷的橡樹和秦巴子的蟬蛻等得到濡染熏陶的,可是不少情況下是老師引導學生肢解文本,僅限于賞析而不是將其作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觸發點,學生只是把文本當作文本,或者為了考試而不停運轉,模仿遷移都很滯后。
希望學生不但能說出笑對人生之類的思考而且還能寫出諸如腳步在鋒利的生活之上舞蹈的話,雖然兩句在表意上是同樣的,但是后者所具有的藝術之美之魅是彰顯的。前者過于直白,而后者把生活這個寬泛的概念寫的有形可感,“鋒利”顯示了生活中存在的嚴酷性,“舞蹈”又透露出面對人生嚴酷時的積極對抗之態,生命的不屈人性的尊嚴體現了出來。詩化的語言涵義是豐厚的。
生活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大學,我們看人看事看景,語言和神情姿態會表達自己,別人也如我們一樣。現實的世界是此岸的世界,是實在的,可以感知的,可以觸摸的。現實的世界如龍應臺女士所言是岸上的楊樹,而文章里的世界是楊樹在水中的倒影,是虛幻的、有靈性的,需要善于感受的心靈去經營打磨。魯迅先生的《山陰道上》寫了岸上的故鄉也寫了水中的故鄉,水中的故鄉意境不是更令人向往,不是有更多的曼妙嗎?沒有思想的闡發流淌就無法引領人們認識的提升和豐富,而沒有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將思想的羽衣縫合,文章還是飛騰不起來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uowen/xiezuo/12825.html
相關閱讀:少教多學之以讀促寫式作文教學探討
善用佳句出美文
描寫人物外貌的指導課
材料審題立意的兩種做法
寫應該避免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