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文學寶典靚麗作文的形象
某種程度上說來,作文也屬于又學的一個范疇。只不過我們寫出來的作文還沒有像作家創造的作品發表出來,讓更多的讀者閱讀罷了。事實上,盡管作文不像作家創造那樣調動大量的素材和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面,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所體現的思維特征還是頗為類似的。文學是靠文學形象和復雜的敘事以及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來完成的,作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它所調動的思維廣度與深度還是非常大的。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這里我不想就寫作和作文的區別作過多的探討,只想就作文怎樣調動或征用一些文學的表現形式來談一談作文內容及品相的改進問題。
一般情況下,作文不大可能像文學創造那樣去“經營”。但是這不等于作文與文學創造之間的淵源就可以割裂開來。實際上,我們從小學到中學所學過的大量的課文,其中就不乏優美的文學篇章。而我們學習這些篇章的一個直接而顯性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想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來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當然更直接的目的,是想通過這些作品的學習,從中領悟一些寫作章法和技巧,以促進我們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這樣看來,影響我們作文質量的眾多因素中,有兩點與文學有關。一是我們該如何借助一些屬于作家創造層面上的一些技巧來改進我們的作文面貌;二是該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一些“現成”的文學材料來裝扮我們的作文。
就第一種情況來說,詩歌、小說、戲劇等難度較高的文學樣式,也在作文的視域之內。比如去年高考滿分作文《永遠的譚嗣同》,就是用古典詩歌形式來寫的。然而由于詩歌在評判過程中本身諸多難以一時解決的“技術”問題,使得詩歌在歷年的高考作文中,仍然被一些地方排除在外。這就直接導致了詩歌在高考乃至整個中學生作文“生涯”中的冷清與孤獨的境地。而小說的特殊格式,更是考作文乃至平時作文所難以駕馭的。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近年高考作文采用的寬泛的話題形式,使得作文的自由度大大拓展了。而最適合高考的體裁樣式,不外乎要落實到散文之上。而散文“形散神聚”的寫作特點,使得考生的思維開放程度以及對題材與素材的取舍與整合都大大拓寬了。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對文學素材的征用就顯得非常切實與必要。因為一篇800字的文章,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色彩予以適當的“著墨”與“潤色”,只是~味地進行自我“感性”經歷敘說,極容易顯得粗樸有余而文才不揚,而評價一篇文章優劣的標準不外乎是看它是否得到了文質兼美的高度。就歷年高考優秀作文所呈現的特征來看,散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盡管說理性的文體也屬于散文之列,但是由于說理所需要的較強的抽象思辨色彩,使得不少考生對以純粹的論辯性質的表現形式敬而遠之。這就直接導致了考生對顯示以文化色彩為重要表現形式的自由開放程度比較高的“散文”樣式的青睞有加。而這類作文所呈現的對一些文學“成品”的“拿來”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也許正是高考作文散文化的趨勢比較突出,其它文學樣式如詩歌、小說和戲劇的表現形式,更顯得寶貴。因為它們的難寫,所以更能顯示其新意,因為其獨特,更能夠達到一枝獨秀的效果。寫作是閱讀之后的智力生發,各類經典性的文學作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均在優秀考場作文中頻繁出場,為提升寫作有不俗的表現?偠灾,正是物以稀為貴的因素,才值得我們去關注。畢竟能夠讓自己的作文在閱卷教師眼前一亮,是每個考生的共同訴求。
二、讓作文動蕩著現實生活氣息
現實生活是一個萬花筒,它為作文提供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舞臺。某種程度上,作文就是對這些新近涌現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文字再現。因為層出不窮的現實生活乃是一切藝術形式的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靈感寶庫。這些新鮮出爐的人物和事件,由于反映了當前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重大和熱門的現象或問題,其存在本身就有著巨大的開掘價值和評判意義。古往今來,文學創造對現實生活的足夠關注已成為作家們遵循的不二的創造準則。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創作主張一直為人們所稱道。文學,實際上是引導人們去分辨、評判現實生活出現的眾多現象,從而提高人們的認識和審美的水平和能力。
高考作文一向提倡考生寫出真實情感的作文,反對無病呻吟,矯揉做作的“風花雪月”小“我”之作。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事物,乃是一切藝術作品存在的本質追求。也是作文內容提升走向廣遠宏闊的不二法門。那些新近發生的事件、現象,新近涌現的新詞、新物,給考場作文憑添一種現實的力量感,給閱卷老師以新鮮、生動感。那些具有無限生命活力的新生事物,那些隨著潮流而出現的新鮮事件,那些不斷改變與反映著人們生活變化的新詞新語,無不彰顯著時代發展的每一個烙印。而這些新鮮的材料,無疑為同學的作文注進了新的血液。由于這些材料所體現的濃郁的生活氣息,往往更能夠贏得讀者的眼球。那些活潑的身影,那些嶄新的事件,那些鮮活的詞語,那些時新的表達,無不使我們的作文動蕩著一股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
三、讓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飛翔
文學離不開想象。設若李白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類瑰麗而神.奇的想象,李白詩歌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平鋪直敘的作文,如果只是一味地“寫實”,就難免一副“凡夫俗子”的品相。從古往今,好文章無不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作者能夠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在尺幅之內涌起波峰浪谷。在高考作文800字有限的篇幅內,誰能夠讓作文容納的疆域廣袤無垠,誰的作文就能夠擁有更多的名勝佳境,誰的作文就因此而變得搖曳多姿,顧盼生輝,誰的作文也就會因此而備受閱卷老師的青睞。
想象力固然與每個人的稟賦有關,但是更多是靠后天的培養。一般而言,我們寫作文時,往往局促于個人自我狹小的視野范圍,沒有“上、下、左、右”勾連的意識?吹缴骄褪巧,看到水就是水,沒有一種展開聯想的習慣。這種囿于個人感性認識的作文方式,直接導致我們的想象力萎縮與枯竭。讓思維發散開來,在異中求同,在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尋教“似”點,是培養想象力的一個重要原則。比如李白看到那廬山瀑布的壯闊景象,他的思維就在發散,就在發散中尋找比況點,這壯闊的瀑布像什么呢?有什么能夠比譬這景象呢?哎,李白想到了銀河。還有像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是由眼前閃亮的星星,想到人間的街市。這樣天上人間一對接,就偶成了一幅絕妙的景象。
我們不必拘板于想象有多少多少種方式,只要記住一點,那就是在作文構思時,想一想歷史,想一想珊實,想一想自然,想一想社會,盡量把選材的界面打開打開再打開。把這些“打開”的東西羅列起來,從中進行一番篩選,剔出最有價值的予以歸納、整理、修飾并進而生發開來。想象重提是對文學本質的尊重和提倡,是對幼學時代自編故事的重提,是對童話家和寓言家的呼喚,更是對當下魔幻風氣的正面呼應。凡童話、寓言、故事新編,甚至魔幻小說形式,都可以提升我們的作文內容和表現質量與品質。
故事新編雖然屬于另類的寫法,但是無疑是對我們幼學時代的自編故事的重提與溫故。歷史上豐富的人物故事為我們“新編”提供了較為可靠的資源。像那篇著名的《赤兔之死》,也可以說是這種方法的運用。使用這種新編的方法,關鍵要找到與話題相契合的原裝故事。 2006年重慶卷話題“走與停”,一位考生開始對歷史上紛紜的事件進行搜索,最終他找到了孔子周游列國的事例?鬃颖甲哂诹袊g,目的何在?那么又怎樣切合話題“停”呢?作者將目光對準了那些顛沛流離的老百姓。于是一篇上好的立意就出來了:孔子用不停的“走”,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目的是想得到諸侯王的信任,從而實現他的以德化人的政治理想,使人民免遭流離之苦。這樣一篇《孔子困于陳蔡》的故事新編大致就浮出水面了。
四、讓個體滋味在作文中“出入”
文貴情真。這是歷來文章所應遵奉的不二法則。高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也把“感情真實”作為評價作文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所謂感情真實,不外乎是情有所“指”指者,有所憑依也。常言道,言為心聲。就是說筆下所流動的情感須是作者自己曾經的經歷。盡管文章允許適當的虛構和想象發揮,但是這種發揮必須動蕩著“我”走動的身影,浸潤著“我”的感同身受,充溢著“我”的內心起伏。換句話說,“我”在行文的過程中,必須讓自己的行為細節真切地“站”出來,給讀者以可“觸摸”的感覺。否則,只是一味地假借一些看起來漂亮的“風花雪月”的唯美語句來“裝填”,就容易給人造成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華而不實,向來是為文之大忌。而這種無“我”的表達情態,所形成的矯情病癥,常常使文章的主題處于懸隔狀態。這種病態文字所呈現的感情失真,在高考作文中一直備受閱卷者非議,就是因為它違背了文章應該遵循的根本準則。因此,強調“我”的充分介入與進入,強調“我”對過往生活的注目與矚目。強調“我”對內心情感的至切走近與走進,是改變文章“失我”而造成的情感虛假與虛浮的唯一途徑,也是讓作文具備攀越“發展等級”的可靠條件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uowen/xiezuo/12828.html
相關閱讀:描寫人物外貌的指導課
寫應該避免的幾個問題
善用佳句出美文
材料審題立意的兩種做法
少教多學之以讀促寫式作文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