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結構
這一課與學生關系最密切。
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
什么是受教育權 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1.受教育既是公
民權利又是公 我國公民受教育的主要內容:
的義務
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講,受教育
受教育既是公 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的基本權利又是
公民的基本義務 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
又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義務教育: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
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教育。
我國普及九
年義務教育 強制性
2.我國實行 義務教育的特征 普遍性
九年義務 免費性
教育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施行
普及義 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
務教育
的法律 國家的職責
保障 在實施義務教育中,國家 社會的職責
社會、學校、家庭的責任 學校的職責
家庭的職責
國家采取各種 法律保障:――可靠保障
措施保障公民 物質保障:――物質基礎
的受教育權 師資保障:――重要條件
3.國家保障公民的受
教育權利,公民要自 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的權利
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自覺履行
受教育的 (1)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
義務 青少年要 (2)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的義
自覺履行 務教育的義務
受教育義務 (3)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法
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
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許多人士認為這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和創新。
我國目前25歲以上勞動人口中受過高中、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只有18%;接近9億的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4年,還不到初中二年級水平,提高25―64歲勞動人口的文化素質是終身教育體系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據聯合國統計,中國對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發展中國家。1998年―1999年,中國對教育的投入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對有形資產的投入大約是它的15倍。土爾其對教育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印度為3.2%,菲律賓為4.2%,而美國是5%。
中國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努力抑制伴隨著經濟發展常常出現的貧富不均現象。它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中國放棄了共產主義戒律,允許受過教育的工人拿到更多的工資。它一直容忍著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貧富差距過大可能引發社會動蕩。解決的辦法就是教育。教育可以幫助那些落后者及其子女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工資收入。
國家的持續繁榮有賴于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特別是貧窮人口的技術培訓及其子女的教育;只有縮小孩子們受教育的差距,才能縮小孩子們今后收入上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就不僅僅是個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傳授問題,也有今后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意義;要用國家的力量,以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建立一種長久的機制,把受教育的權利還給所有的孩子,讓所有的孩子能夠適應社會的競爭,都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和學習,而不是說得多、行動得少;我們教育工作者目前可以做的是: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不歧視學有困難的學生,尤其是民工們的子女。同時,要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深遠意義,多給學生以良好的期待和鼓勵,多給學生發展自我的機會,要讓你的學生以坦誠、積極、開放、自信、樂觀而又堅毅的人格,坦然地面向未來。
二、知識目標
1.識記:
(1)我國有關教育的重要法律名稱。
(2)我國義務教育法有關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
2.理解:
列舉實例,表明國家、社會、學校、家庭要依法保證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3.活動:
結合自己在學校受教育的狀況,談談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三、基礎知識
1.什么是受教育權
(1)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2)在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包括以下內容: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適齡兒童和少年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級中等教育及繼續深造的機會;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公民可以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合法途徑接受教育。
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边@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又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1)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在當代,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能豐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現代文明。因此,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2)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巨大力量,是國家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在教育。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德水平,提高技術業務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多做貢獻。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3.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所謂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這里的“義務”,是指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適齡兒童少年都要遵守并應盡的義務;這里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
(2)我國的義務教育包括初等(小學)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共九年,又稱九年義務教育。
(3)義務教育的特征: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免費性等特征。
① 義務教育的強制性,指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推行和實施。凡不履行其應承擔的各項義務的行為,都要受到強制性的制裁。
② 義務教育的普遍性,義務教育法第5條規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7周歲入學!
③ 義務教育的免費性,指在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費。
4.普及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
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責任,要求其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① 國家的職責包括:制定規劃,認真組織落實;興辦學校,保證必備條件;籌措經費,幫助貧困學生;培養師資,提高教師待遇。
② 社會的責任包括:捐資助學,尊師重教,拒招童工,維護學校的秩序和場地設施等。
③ 學校在保障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方面的責任包括:及時組織其入學;不得隨意開除適齡學生或勒令其退學;禁止體罰學生;貫徹教育方針,即保證學生安全、健康和全面發展。
④ 家庭在實施義務教育中應負的責任包括:使適齡子女按時入學,保證適齡子女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5.國家采取各種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
為了保障我國公民切實享有受教育權,國家采取了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等一系列措施,特別是為公民享有受教育權提供法律保障、物質保障和師資保障。
6.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應承擔的最基本的義務主要有三項。
(1)應當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
(2)應當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凡己入學的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按照當地學制的規定,學習到畢業,而不能中途輟學。
(3)應當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7.實踐活動
(l)結識你身邊學有所成的人,了解其為社會所做的貢獻,理解公民受教育對人自身發展的意義,寫出心得出一期墻報。
(2聯系自己德、智、體諸方面的表現,交流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在。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自己學習、健體的小規劃。
第一框 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全課鋪墊)
目的與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基本內容。初步具備對有關教育是否合乎教育法律的判斷能力,初步培養維護自己受教育合法權益的能力。
通過講述國家對青少年寄予殷切希望,努力保障其受教育權,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思想。通過教育作用的分析,為學生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打下鋪墊,并由此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基本內容。
難點:初步具備對有關教育是否合乎教育法律的判斷能力。
教法提示
以學生辨認、分析、探討為主,教師為輔。
教學過程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教育即經驗之不斷改造。
加里寧:教育是對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種確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統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養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質。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上天所賜予的稱作性,順從和發揚本性稱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廣,叫做“教”。即,修道即為教育。)
我國現在的觀點:
廣義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內在的思想品德的活動,不管是有組織的或是無組織的,系統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導入新課
(一)方式一:
投影出示希望工程和春蕾計劃或教育改變人的命運的相關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教育的重要性。
如:第一個受助者張勝利自述。
張勝利從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變他的命運,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給我們什么啟示?
方式二:從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引入
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據統計,我國仍有近200萬兒童因家境貧困而不能上學。2000年我國適齡兒童凈入學率由1990年的96.3%提高到99.1%,占全國人口85%的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然而,盡管只有0.9%的未入學率,卻意味著有近200萬貧困家庭兒童至今仍徘徊在校門之外,其中,女孩的失學率居高不下!
他們正期待著回歸校園的呼喚,渴望著校園書本淡淡的油墨清香……
☆講授新課
出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①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是什么?(從公民和國家角度剖析受教育權的兩個基本要素)
②受教育是由哪部具體法律規定的?
③受教育者依法享有哪些權利?(體現其廣泛性)
④受教育者應當履行哪些義務?
材料一:北京流動兒童平等受教育權將獲法規確認
華聲報訊:北京市副市長林文漪近日宣布:《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條例》將于近期出臺,這使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這是一項事關在北京的10多萬名流動兒童合法地獲得接受義務教育平等權利的法規,流動兒童在京求學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98年公安部、國家教委等部委曾出臺過有關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法規,北京市出臺的相關《條例》,基本上不會脫離上述法規的原則,因此允許民間力量辦學應是題中應有之義。北京有20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多年來承擔著北京市10多萬流動兒童基本教育義務。打工子弟學校已不僅是現實存在,而且是進京的300萬外來務工人員的最基本的社會需求。
石景山區黃莊打工子弟學校校長陳恩顯表示,《條例》的出臺,將會更有益于北京市各類打工子弟學校的清理整頓。教學條件和質量基本達標的學校將得到規范,存在問題的學校有了整改的標準,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將會被取締?傮w而言,流動兒童將會和所有城鄉孩子一樣,享受國家義務教育法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進一步保障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以來,我國廣大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有了進一步的保障。
為使生活在貧困地區的適齡兒童能順利入學,改善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國家在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設立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國家和地方共投入巨資116億元,每年可使60多萬因家庭貧困面臨失學的未成年人得到資助。
我國是窮國辦大教育,在資金一時不到位的情況下,我國各級黨組織、人大、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為未成年人都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熱情,這其中,最有影響的一個行動就是“希望工程”。1989年,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啟動希望工程,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為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協助政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希望工程共得到上億人次的捐款,共募集資金20億元,援建希望小學8355座、希望書庫10000座,救助250萬因貧困而失學的少年兒童重返校園。希望工程不僅幫助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圓了上學夢,更溫暖了他們的心,在他們心中播種下了希望。
☆集思廣益
⒈在我國,什么人享有受教育權?
⒉在我國,婦女、殘疾人的受教育權是否有保障?
⒊受教育權是否僅指青少年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⒋我國教育體系的構成部分有哪些?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繼續深造――成人教育――其他教育
⒌投影希望工程宣傳畫,你知道什么是“希望工程”嗎?
⒍你知道“春蕾計劃”嗎?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這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從公民自身來說,在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知識大爆炸的形勢下,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業時選擇職業的機會越多;受教育程度較低,就業機會越少,面對就業競爭,被淘汰的可能性越大,在社會中難以立足。同時,要想充分地享受現代文明成果,也必須通過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水平。
從家庭來說,家庭成員受的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往往成正比。高收入家庭大都受教育程度高,貧困家庭受教育程度明顯偏低。
而公民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國家提供機會,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所以,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從國家來說,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也是競爭的世界,當今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萍际堑谝簧a力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們要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在教育。只有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才能真正實現國強民富,實現現代化。因此,作為公民,要自覺接受教育,努力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案例分析:
初二學生李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是看課外書、睡覺,就是與其他同學聊天,下課不認真做作業,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班主任多次勸他好好學習,遵守紀律,李亮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學習是我個人的私事,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李某的觀點對嗎?為什么?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因為:①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李亮的錯誤在于過分強調了權利,而忽視了自己應盡的義務。②國家的經濟振興。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也就是說,受教育不只是個人的事,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③作為中學生應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尊敬教師,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振興中華。
第二框 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本框是全課重點)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義務教育的含義、特征和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意義。聯系社會實際,通過對教育違法事例的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認知我國法律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方面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及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增強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九年制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和免費教育的特征。
難點:實施義務教育的意義。(不要求掌握,但很重要)
教法提示
教學內容是按照“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順序而展開的,以學生互相討論、評價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
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全課的重點框題,為了將法律知識賦予生動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一一多媒體教學(比如,選取兩個片斷:①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②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通過對比,以情引入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運用電影片斷貫徹始終。二是運用大量典型事例提出質疑,引導學生認識義務教育的典型特征。三是針對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展開討論,明確“我”的權利,和社會、國家、學校和家庭的職責,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和能動作用,提高運用法律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式一:投影出示一段放牛者與記者的對話,看完后發表自己的感想。
方式二:小英的故事:(案例導入)
15歲的小英同學是班上的班長,成績優異、工作認真負責、一直是學校的“三好學生”。但有一個月沒來上課了,老師很著急去他家家訪。小英的父親說:我知道小英是個好孩子,成績也不錯,但沒有辦法呀!咱們家供不起她們兄弟姐妹五個讀書哇!她是老大又是女孩子。今年我讓她隨她姑姑一家去廣東打工掙錢去了。在一家玩具廠打工每月有400多快,這孩子很懂事省吃儉用每月還給我們寄300多快錢呢?
思考題:1、案例中哪些行為是違法行為?
2、為了保證全國少年兒童都能如愿地讀書、受教育,我國啟動了一項什么工程?制定了一項什么教育制度呢?
一個概念:義務教育
三個特征: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免費性
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四項權利:1、入學 2、規定年限 3、就近入學 4、免收學費 5、獲得相應證書(此項已刪)
四個職責: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職責
☆講授新課
開頭楷體字部分內容實際上是講“實施義務教育的意義”從三點來論述:
1、國家迫切需要發展教育: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發展教育是科技進步的基礎,當今國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較量
2、我國的國情只能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綜合國力還不高,不具備普及高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能力
3、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國家振興、民族騰飛的根本
想一想:我們國家普及高等教育行不行?為什么?(應該說我們想但辦不到!)
出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①義務教育是怎樣興起的?又是怎樣發展的?
②我國是何時開始實施義務教育的?
③我國實施義務教育是由哪部具體法律規定的?
④義務教育僅僅是學校的事嗎?為什么?
⑤我國為什么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關于“義務教育”的含義的幾個關鍵點:(要講清楚)
1、“適齡兒童和少年”可否改為“未成年人”?
2、這里的“教育”指的是:
3、義務教育有幾個階段?
關于義務教育特征的說明:
第二點――義務教育具有普遍性。這是義務教育的第二個特征。在我國境內,從“人”來講--凡適齡兒童、少年都要入學接受規定期限的義務教育;從“地”來講--各個地區都要實行義務教育;從“!眮碇v--凡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都必須依法接受國家的管理和監督。義務教育具有全國普遍性。
第三點――義務教育具有免費性
想一想?義務教育具有免費性,是指我國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收一切費用嗎?(只免收學費并非全包,對學校收費要進行限制)
關于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責任:
這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混淆,建議教師們在教學中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辨別。
關于學校責任可結合本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實際對學生進行教育。
☆相關鏈接
①如果你的父母要你輟學去打工掙錢,你怎么辦?
②有領導來你校視察,學校要求各班班主任將比較容易“惹事”的學生勸回家“休息幾天”,這種做法對嗎?為什么?
③我們能為普及義務教育做些什么?
提問、點撥: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受法律保障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剝奪,受害者可以依據法律,通過適當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香港對學校責任的規定:勉勵學生上學和預防學生輟學;從速申報懷疑輟學的學生個案;利用網上校管系統;取錄和重新取錄輟學生。
校方在未向家長提出正式警告和通知,以及未取得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同意前,不得開除學生。勸諭學生自動離校、請家長或學生簽署退學信、或于期終試成績表上欠填升留級決定,以取代開除學生的做法,既不符合有教無類的精神,亦有違學校推行普及基礎教育和保障學生接受教育權利的功能。
此外,安排獲重返原校就讀的學生留在圖書館兩個星期而沒有確實的重新融入計劃和輔導支持等阻礙兒童學習的行動,可視為剝奪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學校不應采取這類行動。
“春蕾計劃”是1989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并組織實施的一項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事業。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傳統習俗的原因,在我國,特別是貧困山區尚有少數文盲存在,而女性文盲占文盲總數的2/3以上;失學兒童中,女童約占2/3!
今天的女童,是未來的母親。母親的素質,影響未來全民族的素質。要提高婦女素質,必須從女童教育抓起。
截止到目前,實施“春蕾計劃”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已募集3億多元,共救助115萬余人次失學女童重返校園!按豪儆媱潯毕M玫胶韧鈴V大有識之士和單位的捐助,在全國貧困地區開辦更多的“春蕾女童班”。
☆難點解碼
①日本“二戰”后經濟騰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能否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
②近年來黨中央提出要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義務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聯系上學期所學內容談談感受。
☆布置作業
聯系實際談談實施義務教育的意義,寫一篇小論文。
案例分析:某鄉因財政困難,10個月沒有發放教師工資。該鄉初級中學決定向每個學生收取100元,用來發放教師的工資。該校8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這筆錢,被學校勒令退學。這8名學生中,最大的只有15歲。他們失學回家后,見當地一家私營企業正在招工,經家長同意,便去應聘當了工人。
說一說:上述材料中的哪些行為違反了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
分析:(1)鄉政府拖欠教師工資違反了我國法律對國家“應該制定教育發展規劃,認真組織落實;籌措經費,幫助貧困學生;努力改善教師待遇”的有關規定。
(2)學校亂收費、隨意勒令學生退學違反了義務教育法中有關學!凹皶r組織學生入學,不得隨意開除適齡學生或勒令其退學”的職責的規定。
(3)私營企業招收童工違反了義務教育法中有關社會“拒招童工”的職責的規定。
(4)家長對適齡子女棄學務工不加制止等行為違反了義務教育法中對家庭“應讓適齡子女按時入學;保證適齡子女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職責的規定。
第三框 珍惜受教育的權利 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受教育既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履行的基本義務;初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教育學生做到正確行使公民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樹立法治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珍惜受教育的權利。
難點: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教法提示
讓學生開展一些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對于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二學生來說,了解我國法律對公民受教育權的保障作用有助于提高依法維護自己受教育權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自覺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用故事或設疑導人法吸引學生,這樣,既回憶前面內容,又自然導人新課,教材的前后內容貫穿一致。其次,在講授新課時,注意從情感上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熱愛學習,并注意指導學生的實際行動。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師教與導學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式一:設疑導入
解放前,是不是每個青少年都能夠坐在教室里上課?為什么?列舉事例說明。
方式二:案例導入
想一想:我們現在能夠坐在明亮的教育里享受著義務教育的陽光?墒牵行┏赡耆诉^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能夠接受教育。假如今天他們又想到學校重新接受學習,可以嗎?
教師總結:可以,因為在我國,公民不僅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而且還有其他受教育的權利。
(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陜西永壽縣一名25歲女青年在外地打工7年,飽受沒有文化之苦,今年返鄉后,她在本村重上小學,補習文化課。家住甘井鎮北甘井村的周菊鴿,從小因家境貧困,小學沒畢業便輟學回家務農。為了擺脫家庭貧困狀況,18歲時她只身一人去四川打工。在四川打工的7年里,她受盡了沒有文化的痛苦,也喚起了重新求學的強烈愿望。返鄉后,他力避眾嫌,大膽向政府請求,要求從小學三年級上起補習文化課。日前,她終于成為甘井村小學的一名學生。
材料二:教育部于2001年4月初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作出規定: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限制,報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再限報高等職業學校,而且可在畢業當年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科。這一規定出臺后,隨之出現了一批大齡考生。南京市73歲的汪俠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全國年齡最大的考生。自1949年高中畢業后,他曾多次準備參加高考,皆未能如愿。汪俠退休在家,聽說可以參加高考,悄悄去報了名。在2001年落選后,再次沖擊2002年高考,考上了南京醫科大學。
由此可見,我國公民享有越來越廣泛的受教育權利。那么,具體來說,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呢?我們每個公民又應當如何自覺地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學習新課
(一)國家采取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
說一說:我國有關教育的法律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法律對受教育者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必逐條解釋,強調其廣泛性和法律保障。
談一談:
當今世界各國為什么重視人才?怎樣造就人才?
教師舉出一些發達國家的事例,指出:教育對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要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教育。
教育公平的問題是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公平的涵義越來越周嚴,包括:
1、起點公平,即就學機會與求學條件公平;2、過程公平,能受到使個人潛能充分發展教育等;3、結果公平,即所受教育對日后發展機會影響的公平。其中,起點公平是最基礎的。
查一查:
讓學生通過上網或其他方式查找“我國教育發展狀況近兩年國家關于教育的大政方針”等有關資料,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匯報情況,展示書面材料。
(二)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行為要求)
想一想:
上學是否是個人及家庭的公事?為什么?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應該如何接受教育?
捫心自問:你在履行受教育義務時,做的怎樣?
你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習呢?
在三項義務中,第三條最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上課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破壞課堂紀律、曠課甚至中途輟學等不良現象,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其危害,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感想,從而樹立自學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觀念。
續劇情:
主持人:一天放學后,某班班長和其好友一起去班主任那么匯報情況。
班長:李老師,張小明今天一天都沒來上學。
李老師:噢?這是怎么回事?
生甲:我知道,他說他不想上學了。
生乙:聽說他爸最近下崗了,是不是沒錢上學了?
李老師:好,我知道了,現在我就去他家看看。
主持人:李老師來到了張小明家。
張母:喲!李老師來啦!快請坐。(朝里屋喊)小明,快給老師倒茶!
張小明(端著茶杯上):老師,您喝茶。
李老師:謝謝!張小明,怎么今天一天都沒來學校上學呀?
張小明面有難色地看著母親。
張母:唉!李老師,是這樣的。我們家經濟本來就困難,這不,他爸由于廠子不景氣,最近又下崗了。家里現在是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再說小明自己讀書又不爭氣,成績在班上老是倒數幾名,讀下去也不會有多大出息的,他自己也感到讀不下去了。所以我和他爸一合計,干脆就別讓他上學了。
主持人:劇情就到這兒,F在讓我們同學充分發揮想象力。假設你就是李老師,該如何幫助小明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勸說小明和他的父母,使小明能返校讀書呢?
(提示:圍繞為什么要上學,如何打消小明家人的顧慮兩方面來談)
參考:(1)第一,到學校接受教育對小強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受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公民提高思想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公民享有,行使其他民主權利的重要條件。第二,小明到不到學校接受教育不僅是個人的事,當今世界,競爭激烈,焦點在科技,關鍵在人才,基礎在繁育。受教育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等。受教育是公民的義務。第三,小明不到學校接受教育是違反有關法律規定的。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應當按時入學,并完成規定年限的學校教育。違反法律規定要承擔法律責任。
(2)針對小明家庭經濟困難和學習成績差,不想再讀下去的問題。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建議學校對小明減免學雜費,為小強提供助學金,發動同學盡自己所能給予小強物質、資金幫助,從同學們的角度來說,平時在思想、學習、生活上多幫助他,如為小明補習功課、與小明多溝通,鼓勵他努力上進,增強自信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6465.html
相關閱讀:開放的胸懷
第九課 一步之遙 教案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
第四課 老師伴我成長教案
相親相愛一家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