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法律的尊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十二課1框 依法治國

一、課時基本內容:1課時 依法治國

二、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的確立,資源的取舍,教法、學法的選擇等

1.教學內容分析:第十二課《法律的尊嚴》1框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意義和基本要求。中共“十六大”報告再次把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首要要求。

2.學情分析:中學生,雖無權立法,也沒有執法權力,但應該守法。但是,作為未來依法治國方略實施者的中學生,應當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意義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夠自覺守法,以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

3.重、難點的確立:依法治國的要求及重要性。

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對依法治國的意義需補充一些相關材料。

5.教法、學法的選擇:法律方面的講解,要多用案例進行教學(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

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依法治國的含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能力目標:依據事實進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條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價值取向,維護法律的權威。

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查找資料:我國已頒布的法律名稱?

學生課后歸納、查閱資料、整理

了解我國已頒布的法律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課中教學









課中教學

引入:我們都希望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之中呢 ?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暢想未來生活”的活動。

美好的社會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

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走依法治國之路。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是依法治國。

第十二課 法律的尊嚴(板書)

一、依法治國(板書)

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法律,社會會變成怎樣?

從剛才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發現公民的生活、國家的治理都離不開法律。沒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國家就不能長治久安。因此,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走依法治國之路。

1.依法治國的意義(板書)

(1)我們的生活、國家的治理都離不開法律。(2)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3)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4)依法治國是人民當做主的基本保證。(5)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國呢?

2.依法治國的含義(板書)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84-86:思考討論:我國如何實施依法治國的方略?

3.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板書)

(1)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是: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有法可依(前提)。依法治國,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

開展“法律接龍”的游戲。讓學生以接龍的方式說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稱。

(3)有法必依(中心環節)

完成教材P85:活動:依法行政。

(4)執法必嚴。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在執行法律時要做到嚴肅、嚴格、準確,不枉不縱。

案例: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掃黃打非辦在市影劇院門前舉辦集中銷毀非法音像制品現場會,共銷毀非法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10萬多張。(執法必嚴)

(5)違法必究(保障)。是指凡違法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許任何人或組織享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案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對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杰受賄案做出一審判決,以受賄罪判處成克杰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違法必究)

(6)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是統一的。

小結: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討論或自由發言。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做筆記


學生回答

聽講解

做筆記


學生閱讀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做筆記

聽案例,思考

聽案例,思考
聽講解美好的社會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法律

假如生活中沒有法律,社會會變成怎樣?


依法治國有哪些重要性?


什么是依法治國呢?

我國如何實施依法治國的方略?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這則案例說明了什么?

這則案例說明了什么?

依法治國基本要求四個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關注法律在維持社會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課的主題“走依法治國之路”

讓學生了解依法治國的含義以及重要性




通過活動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總結提升,鞏固所學知識


課后安排

1.完成練習冊P?

2.收集“小科幫忙”、“今日說法”等電視節目報導的典型材料,分析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

學生課后自己歸納、查閱資料。

依法治國的要求、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資料的能力。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五、教學反思:

第5課時 第十二課2框 與法同行

一、課時基本內容:1課時 與法同行

二、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取舍,教法、學法的選擇等

1.教學內容分析:第十二課《法律的尊嚴》2框主要是:作為一名法制社會的合格公民,我們要尊重法律,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正確行使監督權。

2.學情分析:中學生,雖無權立法,也沒有執法權力,但應該守法。但是,作為未來依法治國方略實施者的中學生,應當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意義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夠自覺守法,以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

3.重、難點的確立:作為合格公民應怎樣與法同行。

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對監督權需補充一些相關材料。

5.教法、學法的選擇:法律方面的講解,要多用案例進行教學(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

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懂得法律在維護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標:學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覺遵守國家制定的各項法律,以法律為準繩規范自己的行為;能夠用法律保護自己。

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收集“小科幫忙”、“今日說法”等電視節目報導的典型材料,分析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

學生課后歸納、查閱資料、整理

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課中教學









課中教學

引入:討論: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權益有沒有受到過侵害?如果有,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通過村民委員會調解;經過消協調解或仲裁;通過訴訟;等等)

法律能夠幫助公民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作為公民,我們要學法、守法、用法。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與法同行”。

二、與法同行(板書)

討論:教科書第87頁為一分錢打官司的案例,讓學生就案例發表看法。(公平是市場交換的最基本的原則。1分錢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又體現了一種公平)

呈現正反方面的案例,讓學生體會正義和公平的重要性。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了公平,社會將會如何?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義,我們的權益將會如何?

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板書)

尊重法律,是富有正義感、追求公平的具體表現。

分析如下案例,討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方成、方瑩系兄妹。在方成14歲、方瑩11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去世。父親經常打罵他們,不給飯吃,不讓回家。兄妹倆不堪父親的虐待,無奈離家出走,靠乞討和撿破爛為生。現在方成兄妹長大成人,他們靠勞動致富,不僅蓋上了新房,而且買來了高檔家電和家具,日子過得很富裕。方成父親見子女日子過得挺紅火,就要求方成兄妹倆每月付給30元贍養費,并說如果不給,就到法院告他們虐待老人。

法院會支持方成父親的要求嗎,為什么?

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痘橐龇ā芬幎ǎ骸案改笇ψ优袚狃B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撫助的義務。”只講權利而不盡義務或只盡義務而不講權利都是不正確的,方成的父親在子女年幼,需要撫養教育,而自己又有撫養能力的情況下,沒有依法履行撫養義務。在子女成年后又要求子女支付贍養費。這種要求不符合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原則,也不符合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會支持他的請求的。

2.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板書)

(1)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一致的,公民既有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又要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2)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3)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也不能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

請閱讀教材P88-91:思考歸納:什么是監督權?我國有哪些監督的制度?如何正確行使監督權?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板書)

(1)民主監督制度:黨的監督、人大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社會組織的監督等。

(2)行使監督權:就是督促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為人民謀利益。

積極行使監督權是主人翁意識及責任感的表現。

4. 我們行使監督權的途徑(板書)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況。(2)可用舉報信的形式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3)通過新聞媒體進行監督。 (4)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正確行使,不能誣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貼大字報、聚眾鬧事等方法。

小結: 維護法律的公正與公平,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積極履行法律賦予的義務,正確行使監督權是每一個法治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我們中學生應該成為法律積極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學生討論


聽講解


討論

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

做筆記
聽案例

分析案例
討論

學生回答
聽講解


做筆記


學生閱讀

思考

回答
探究:公民行使建議權、監督權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聽講解

這則案例說明什么?
假如生活沒有了公平與正義會如何?

分析案例,討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法院會支持方成父親的要求嗎,為什么?

記憶:權利與義務的關系:3分鐘

閱讀教材,思考:什么是監督權?我國有哪些監督的制度?如何正確行使監督權?

探究:公民行使建議權、監督權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結合日常生活的經歷體驗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過討論認識公平和正義意義。



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解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關系





讓學生明白監督的渠道和方法



總結提升

課后安排

1.完成練習冊P?

2.調查訪問身邊的人大代表,了解他們當選的過程,并請他們談談當人大代表的體會。

學生課后自己歸納、查閱資料。

練習冊P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資料的能力。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3131.html

相關閱讀:第一單元 承擔責任 服務社會復習講學稿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
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考政治復習 八年級(上)第三單元復習課教案
2012屆中考政治弘揚民族精神 愛我錦繡中華專項復習教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