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要求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章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布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么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布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里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東西干濕的差異】
關于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后,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后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學習干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季風氣候顯著】
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么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并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關于臺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
【氣候復雜多樣】
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布在什么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了解我國氣候類型的復雜多樣?梢赃x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了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
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
科學家們指出,在過去的100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類活動過度排放溫室氣體,使其在大氣中的濃度超出了過去幾十萬年間的任何時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4 °C~0.8 °C,達到了1 000年來的最高值。北半球高緯度河湖結冰期縮短約兩周,北極海冰減薄了40%、范圍減少了10%~15%,冰川大范圍退縮,永久凍土帶消融、變暖和退化,厄爾尼諾現象更頻繁、持久和強烈……這些惡劣現象的出現,與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息息相關。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加劇,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變得更加脆弱,氣象災害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聯合國的統計顯示,因氣象災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數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因災致死人數的90%以上。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間,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突受到影響的人數的7倍。干旱、洪澇、風暴、熱浪、暴雨、龍卷風等更加頻繁,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20世紀,全球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90年代比50年代多5倍;20世紀60年代,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0億美元,80年代和90年代,這一數字達到290億美元。據預測,如果不采取措施,未來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5.8 °C,全球海平面將上升9厘米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損失將達3 000多億美元。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氣候脆弱區之一,旱澇、高溫、冷害等氣候災害頻繁發生,對國計民生影響很大。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長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近幾年持續的北方大旱,都造成了巨大損失,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0.3億多公頃,受干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人口多達6億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到6%。
氣象專家形象地說,一次特強沙塵暴造成的災害損失不亞于中等強度的地震。此外,與氣象條件有關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災、農林草原病蟲害等生態環境災害的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人類社會雖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通過研究天氣和氣候的變化規律,建立有效的監測預警系統和完善的防災救災體系,可以提高人類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減輕氣象災害的危害。
為了提高全球抵御災害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同時也應當看到,人類活動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產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例如,我國北方在人類歷史時期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約1 200萬公頃,而20世紀后半葉形成的現代荒漠化土地即達到500 萬公頃,還有潛在的荒漠化土地1 580萬公頃。
地球溫度正趨向均勻
地球赤道和兩極的溫差對全球天氣有重要影響,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自從19 世紀末以來,兩極和赤道的溫差越來越小,這有可能影響暴風雨的發生頻率和強度。5月15日的《地球物理學通訊》報道,科研人員對北半球兩個緯度地區進行了監測。通過分析北緯30°~35°和北緯50°~55°兩個區域陸地及海洋的溫差數據,得出了全球溫度的分布。在 111年的時間內,這兩個區域的溫度均有所升高,但北端的區域升溫幅度大于南面的區域,這就表明赤道和北極的溫差縮小了?蒲腥藛T對溫差變化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結果和計算機模擬出的溫室效應后果很一致。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是,北極地區氣溫比赤道上升快。當然,也可能是氣候的自然變化改變了氣溫平衡。另一個問題是,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變化對天氣的影響如何。根據氣象理論,極地赤道溫差縮小會降低大氣的風暴度,使暴風雨的強度減弱,或是降低暴風雨的頻率。但研究人員認為,事實上可能沒這么簡單,因為其他因素也可以影響風暴度。例如,一個世紀以來,全球變暖大大提高了大氣層容納水汽的能力,很可能使暴風雨的強度更大。
“風云一號”氣象衛星
“風云一號”氣象衛星本體是1.4米×1.4米×1.2米的六面體, 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帆板,總長度為8.6米。衛星姿態為三軸穩定,對地指向精度小于1°。衛星軌道是太陽同步軌道,高度900千米,傾角99°,偏心率小于0.0005,周期102.86分。24小時內衛星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上裝有兩臺互為備份的甚高分辨率輻射儀(AVHRR),瞬間視場角為1.2毫弧度,星下點分辨率為1.1千米。該儀器有三個光譜通道,其波段和主要用途如下。
通道 波長(微米) 主要用途
1 0.58~0.68 白天云圖,地表圖像
2 0.725~1.1 白天云圖,水/冰,雪和植被
3 0.48~0.53 海洋水色圖像
4 0.53~0.58 海洋水色圖像
5 10.5~12.5 晝夜云圖,地表和海面溫度
衛星發送資料的方式為甚高分辨率圖像傳輸(HRPT)、高分辨率圖像(APT)和延時圖像傳輸(DPT)。HRPT和APT的信息格式與NOAA衛星基本相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通過GTS電路播發“風云一號”衛星的軌道預報和某些產品。
“風云二號”氣象衛星
“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定位于東經105°赤道上空距地面35 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衛星是一個直徑為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衛星姿態是自旋穩定,自旋速率為100±1轉/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掃描輻射儀每半小時可獲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圖信息。包括可見光(0.55~1.05微米)、紅外(10.5~12.5微米)和水汽(6.2~7.6微米)三個通道。可見光星下點分辨率約1.25千米,紅外和水汽通道星下點分辨率約5千米。利用可見光通道可得到白天的云和地表的反射輻射信息,紅外通道可得到晝夜云和地表的紅外輻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對流層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這些原始云圖信息,可加工處理出各種圖像和氣象參數。提供的服務包括收集和發送氣象、海洋、水文等部門的數據收集平臺的觀測資料;對國內外廣播展寬數字云圖、低分辨率云圖和天氣圖等資料以及中心處理的產品;進行空間環境監測。
新一輪沙塵可能長達百年
氣象專家認為,新一輪沙塵頻發期可能正在來臨,這一頻發期可能長達百年。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昨天表示,連續三年沙塵頻發可能是新一輪沙塵高發期來臨的先兆。李黃拿出歷史統計資料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沙塵出現日數明顯少于五六十年代。但從1999年以來,這一趨勢發生了逆轉。近兩年的沙塵天氣日數雖只有50年代的80%,但其強度卻大得多。專家查閱了從公元300年以來的資料,發現我國北方曾有5個大的沙塵頻發期,每次持續約90至100年。前兩次分別為公元1610至1700年和1820至1891年,兩個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現在距上周期又剛好百年,近年沙塵頻率上升是否是一種預兆?專家正在密切關注。李黃副局長指出,中國氣象學家正在與國外同行保持著密切合作。因為我國北方沙塵天氣的風源主要來自西伯利亞,沙源多半來自蒙古國,中國作為重要的沙塵暴受害國,正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當今世界上,美國、澳大利亞和北非國家都是沙塵暴多發國家,這些國家也發現沙塵天氣與大的氣候周期有關,例如美國20世紀30年代沙塵暴曾吞噬過萬頃良田,摧毀許多村莊,但之后的氣象條件就很少發生大的沙塵天氣了。目前,中國專家也正在吸取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沙塵氣候變化探索出新的規律。李黃同時指出,雖然沙塵天氣與氣象條件關系緊密,但人類仍可改造自然。加強人工氣象預報可減少沙塵暴帶來的災害,同樣加強荒漠化治理和生態建設,則可減輕風沙影響。綠化上去了,也會出現有風無沙的新氣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56449.html

相關閱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西半球地區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水資源 教案
認識地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