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熱愛語文教學的好老師,一定要懂語文教學。
什么叫做懂得了語文教學?懂得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以閱讀教學為例,筆者認為,如下五點至關重要。
第一,要懂確保語文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師個人獨立的多角度的課文研讀。
課文研讀,就是品析、欣賞課文。這是閱讀教學所要做的最基礎最細膩的工作。
深入細致的課文研讀,是閱讀教學設計的開端與基奠。對課文研讀的領悟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設計的質量;只有確有心得的閱讀才能成就有質量的課。
中學語文教材,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是美麗而博大的知識海洋,蘊藏著精粹的知識寶藏。而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教材讀
“
厚
”
,把教材教
“
薄
”
。
課文研讀不僅僅只是一種技術而且更是一種藝術。從常規的視角去分析課文,從一般備課的角度去理解課文,都可能不會有精致的結果。教師對課文的研讀必須是個性化的、有創意的,否則發現不了
“
真金
”
。
課文研讀要深究一個
“
內
”
字
,即著力于課文的內容去進行研讀。讀《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課文內容印證非常多的
“
文學知識
”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情節,細節;背景,場景;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描寫;波瀾,巧合;虛實,抑揚;伏筆、照應;詳寫,略寫;順敘,插敘
……
從多層次多角度地指導學生閱讀。
本文來自語文茶軒
http://yw.echadu.net
課文研讀要勾聯一個
“
外
”
字
,即課文可以牽連出很多課文之外的知識。研讀《行路難》,得弄清楚什么是樂府詩、樂府古題、典故、映襯、警句、煉字、煉句、詩眼等,以備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課文研讀要堅守一個
“
細
”
字
,細細地品味,細細地欣賞。讀《夸父逐日》,如果注意到文中的分號與句號,便能夠立即感受到本文的情節結構。你會發現,《夸父逐日》
37
個字中,有故事的開端:夸父逐日;故事的發展:渴,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故事的高潮與結局:未至,道渴而死;故事的尾聲:棄其杖,化為鄧林。
37
個字中,有波瀾壯闊的英雄故事,有永恒的雄壯與悲壯。
課文研讀要講究一個
“
美
”
字
,要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進行妙要列舉。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你會感到它的美妙絕倫:首聯語勢豪邁,總領全詩,高度贊美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頷聯寫山,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全聯用語新奇,境界闊大。頸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
“
暖
”
字溫馨,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
“
寒
”
字冷峻,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尾聯抒發喜悅之情。詩的開端言
“
不怕
”
,結尾壓
“
更喜
”
,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
如果能確有心得地進行課文的
“
精讀
”
,教師對教學的內容便有
“
登泰山而小天下
”
的感覺,在教學上便能深入淺出、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反過來說,一位連教材、課文都無法進行獨立閱讀、欣賞的語文教師,是一定設計不出有訓練價值的語文課的。
第二,要懂語文教學的極其重要的任務是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文知識的積累。
積累,就是打好基礎,豐厚底子。
語文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與知識積累,那叫什么語文教學?學生如果沒有或缺少語言積累,將如何追求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約
20
次直接提到
“
積累
”
一詞,其中關于語言積累的說法也多次出現。高中課標的力度更大一些,強調
“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
,
“
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
”
,
“
積累優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學素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
由此可見國家對中學語文
“
積累
”
教育的重視。
那什么是語文教育教學中的
“
積累
”
呢?
廣義的解釋是:從顯性和隱性的角度,在語言儲存、能力培養、方法養成、情感熏陶、思維培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而切實的訓練,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
狹義的解釋是: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存,豐厚學生的語言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日制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更高層面的意義上對
“
積累
”
進行了反復強調。
1
.
“
積累
”
是作為
“
素養
”
提出來的。
課標在
“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一節中說道:
“
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
,應
“
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
。
2
.
“
積累
”
是作為
“
策略
”
提出來的。
課標在
“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
這一節中指出:
“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
。
3
.
“
積累
”
是作為
“
基礎
”
提出來的。
課標在
“
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
中強調:
“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
。
4
.
“
積累
”
是作為
“
目標
”
提出來的。
課標
“
總目標
”
的第七點說道:語文教學應讓學生
“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
。
5
.
“
積累
”
是作為
“
要求
”
提出來的。
課標在
“
閱讀教學要求
”
中明確規定:
“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
。
“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80
篇
”
。
6
.課標也并沒有在
“
評價
”
中忽略對
“
積累
”
的要求。
它在
“
評價
”
這一部分中說道:
“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
。
這樣的不厭其煩,這樣的強調力度,表現在課標之中,給我們以深刻的警示與提醒:語文教學要非常關注學生的積累;不注重積累的語文教學,首先是不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
第三,要懂語文教學更加重要的任務是形成、提升學生終身受用的閱讀與表達能力。
一個人的終身受用的閱讀與表達能力,主要是在課堂訓練中培養出來的。
就課文教學而言,無數的話題與無數的討論只是集中在
“
教懂
”
二字上,我們幾乎不研究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與訓練學生的能力。
其實,
“
教懂
”
課文不是目的,培養與訓練能力才是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34715.html
相關閱讀:記敘文閱讀步驟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八大熱點
關于進行課外閱讀積累的建議
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
歸納文章要點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