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研究
1
.怎樣理解作者的愛情觀?
作者在這封信里談論愛情,主要是談“
情”
與“
性”
、或人的“
精神性”
與“
生物性”
的關系,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
傳宗接代”
的生理需要。這一思想,可以說是貫穿在作者所有愛情論述中的一個主旋律(見作者著《愛情的教育》)。但是,毋庸諱言,“
性”
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作者曾批判“
西方資產階級”
受弗洛伊德“
性本能”
學說的影響,夸大了本能、性欲對于人格的作用。對此,我們應客觀而辯證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強調他的愛情觀,既是與當時蘇聯弘揚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中學生)有關的。我們在和學生研討本文及愛情問題時,應該坦誠而審慎地把握“
情”
與“
性”
的分寸,不能偏執一端。
2
.怎樣理解人“
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中,上帝是世間萬物(包括物質與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類的救世主,是人們心靈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皈依。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上帝的威嚴漸趨幕后,人類自己開始登上歷史的前臺。文中這句話,即表現了堅定樂觀的人本主義信念。在故事的最后,“
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
,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
佇立凝視”
中終于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于是,人“
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
3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后,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后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這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為什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
愛情”
?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脈絡。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先后從人的眼神里讀到了“
愛情”“
忠誠”
和“
心靈的追念”
。這三者有著緊密的聯系: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著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
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為愛情的三位一體。
4
.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起初,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類自己創造了愛情。愛情的無法毀滅使上帝從“
勃然大怒”
到“
怒不可遏”
,但最終“
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
,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
佇立凝視”
中終于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
愛情,它高于上帝”
,人“
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
小說簡介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
小說中的人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要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種多樣:既可以概括介紹,也可以具體描寫;既可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也可以描寫人物的外貌;既可以描寫人物的行動和語言,也可以插入適當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著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小說的情節:小說的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的還把高潮、結局提到文章的開頭,這種寫法叫倒敘。小說主要通過情節來展示人物性格,并表現主題思想。
小說的環境描寫是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題思想服務的。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可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描寫更為重要。
情節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展開,人物也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73960.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人教版語文七-九級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歸納(八級下冊)
《蘆花蕩》的“詩性美”
《孤獨之旅》選段(13分)閱讀答案
《散步》導學案(附答案)
《我的母親》課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