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醉翁亭記》知識點整理及練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課內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醉翁亭記 一、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 醉翁亭記
一、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
看到一股水流
)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稍微喝一點兒就醉了,而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一人)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
樂趣
;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后能寫文章表達這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二、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相關背景:
1
、關于作者: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2
、相關知識:
醉翁亭位于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
《醉翁亭記》,記的就是此亭。宋仁守慶歷間,朝政腐敗,權貴當道。原在朝遷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实勐犘硼捬,將歐陽修貶謫滁州。慶歷一(公元1045
),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智仙和尚,并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三、【整體感悟】
1
、謀篇立意: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全篇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爐,表面上句句記山水,實際上句句記亭,句句記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蘊藏在對自然風景的描繪和游樂氣氛的渲染上。課文通篇采用“剝?法”,即句句用“也”字(說明句式),從容婉轉,一氣呵成。全篇表面上在寫“醉”,實際上是寫“樂”。因為“醉”與“樂”其實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甚至可以說就是在寫“樂”。全文以“樂”貫穿始終,各部分緊扣主旨,層層深化,逐步推進。
2
、文章脈絡: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層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寫醉翁亭四周的環境(第一段),繼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游山之樂無窮(第二段),再寫百姓游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第三段),最后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作者從大處落筆,由遠而近,層層進逼,為全文張本。
第二段,寫朝暮四時之景,即景生情,是按從早到晚的順序寫的;寫四時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的。用分述總收之法,條理極其清晰。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寫宴飲歡樂的場面是按由外而內的順序寫的。
第四段,歸結全文主旨。先以宴罷歸去結住敘事,忽然又從禽鳥之樂翻出兩個“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結尾才點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四、寫作方法
1
、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
“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
2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寫景和抒情的自然結合。
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因為亭之所在是瑯琊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它的豐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釋亭名來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據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3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駢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于成誦。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現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范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于觀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征并加以提煉的結果。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85231.html

相關閱讀:人教版語文七-九級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歸納(八級下冊)
《孤獨之旅》選段(13分)閱讀答案
《散步》導學案(附答案)
《蘆花蕩》的“詩性美”
《我的母親》課內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