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嗚呼!
徹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v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里的連接詞使用好像不合常規?
確實如此。這也正是散文詩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這里用“然而”或“但是”來替換“縱使”,在語義上更明白一些,語法上也較合規范。不過,“縱使”,至少在漢語里,有鮮明的強調意味,用在這里,使文意為之一緊,因而在效果上不僅獲得了某種轉折的味道,而且使這段話在語義層次上變得更為豐富和有氣勢。和詩的結尾連在一起,凸顯出詩人一種類似于我們所熟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形象。
2
.“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這句話如何理解?
“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一句比較含混,不知道是否與翻譯有關,但基本不影響全篇的理解。和其他大多數篇目不同,這兩篇是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同時又是詩歌,因此我們所讀到的已經不再是原著,而是經由母語作為中介的譯作,在語義上可能會有所影響,同時,我們從中所感受到的文字之美相當大程度上也是由我們的母語所構成,而與原作的面貌有所不同,這是在教學時也需要注意的一點。比如兩首散文詩(的譯文)中出現大量成語和雙聲疊韻詞及少量文言詞,除了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之外,還有類如“碧海丹霞”“長吁短嘆”“紋絲不動”“夜闌人靜”“嗚呼”“千山萬壑”“鳴鑼開道”“不動聲色”“青枝綠葉”“酷肖”等等,都是為了在翻譯中取得與原作大致對等的詩意效果而采用的,需要有所體察。
練習說明
一、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和節奏。討論一下,這兩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設題意圖是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及理解文章深層內涵的能力。
節奏,主要是就兩首詩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而言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漢語譯者的匠心所在。兩首詩在翻譯過來時都著意安排了相當明顯的韻腳,同時,又有很多的換韻和交韻以使得詩在聲音層面不顯得單調。在指導朗讀前,可以讓學生先將詩中的韻腳一一找出來,作為一個練習。比如,在第一首詩中,第一節:“人”、“近”(鄰韻)、“分”;換韻為“里”“體”;第二節:換韻為“晨”“盟”“中”“吟”“吻”(與第一節同,大多為鄰韻);第三節:換韻為“拗”“躁”;又換韻為“心”(與前兩節相同,鄰韻);第四節:換韻為“他”“下”,等等。由此使學生在朗讀時掌握朗讀的要點之一,并加深對兩首詩的體會。
在討論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時,要設法使學生能把握住兩首詩中各自呈現的總體形象,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使學生進一步分析出詩中語義遞進伸展的層次則更好(均可參見整體感知部分)。
二、在這兩首散文詩中,作者分別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你不妨模仿這種寫法寫一首散文詩。
設題意圖是初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引導學生注意兩首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辭手段,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它們的藝術魅力及其構成,并獲得一些初步的文學想像的技巧鍛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59283.html
相關閱讀:記敘文閱讀步驟
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
歸納文章要點四法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八大熱點
關于進行課外閱讀積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