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指導】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
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入中學后,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
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
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學習目標】
1.
掌握重點字詞,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2.
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情節。
3.
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
4.
聯系實際,感悟人生。
【基礎知識精講】
一、背景材料
作者簡介
莫頓•
亨特,美國作家。早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二、課文剖析
1.
寫法精講
本文記敘了“
我”
童時一次“
脫險”
的經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課文記敘部分是以時間順序安排的。其中,“
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牢記在我心里。”
是插敘部分。這部分也是伏筆。理解了這一點,對為什么“
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
我”
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巖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
這一類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另外,課文開頭一段中“……
都想找些新花樣來玩。”
給讀者留下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懸崖脫險給作者提供了經驗:對一切事物,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直達目的。整篇文章記敘順序合理,語言周密,值得我們學習。
2.
重點精講
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
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
,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
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
,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我”
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于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
似乎能辦得到”
,第一步成功,“
頓時有了信心”
,第二步成功,“
信心大增”
。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領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于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3.
難點精講
一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磥,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
我”
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里接受經驗。
再看五個孩子。是杰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
我”
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這篇文章,應首先采用默讀的方法。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約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鐘看完。默讀后注意復述故事情節,復述的要點是時間、地點、人物、原因、數字等。所以在默讀時就應在課文中找出復述的要點。其次,整體感知課文,探究“
走一步,再走一步”
的含義。繼而進行多角度閱讀,這樣不至于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對于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于此。怎樣確立角度呢?
可以著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對,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最后,聯系所學及自身實際,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知識拓展】
初中應掌握的閱讀方式
1.
探究性閱讀
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的過程。主動探究、主動發現,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猜想驗證,形成解釋的閱讀方式。
2.
創造性閱讀
在閱讀基礎上,引發學生進行聯想、想像、推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力,激發思考,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
多角度閱讀
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解讀閱讀材料,進行個性化閱讀,以期獲得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與獨特感受。
4.
體驗性閱讀
教師根據閱讀材料或教材內容設置具體情境,或借助相關教學媒體設置具體可視的場景,導引學生自覺進入閱讀材料的意境。通過對語言材料的閱讀、揣摩、品味,從中得到感悟、受到啟發。
【課內問題指導】
一、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題著眼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練朗讀,又練說話。朗讀要以“
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三點要求完成。
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二、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說出來與同學交流一下。
1.
假如“
我”
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
我”
的同學,將怎么辦?
2.
假如你是“
我”
,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本題讓大家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本題又是口語交際訓練,大家應熱情大方地自由言說,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三、生活中難免遇到過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
是怎樣處理的?
有什么經驗教訓?
寫出來,班里出一期專欄。
本題結合課文,引導大家總結人生經驗。這既是練筆活動,又是交流活動。沒有字數規定,但宜短小精悍。內容要真實,書寫標題、設計花邊要美觀。張貼,布置專欄。大家應自告奮勇報名,負責編輯、設計和張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59557.html
相關閱讀:《蘆花蕩》的“詩性美”
《散步》導學案(附答案)
《孤獨之旅》選段(13分)閱讀答案
《我的母親》課內閱讀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九級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歸納(八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