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4
分)
2.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哪一項?(
)(
2
分)
A.
選文中加點的“儼然”的意思是整齊的樣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兒女。
B.
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漁人”的行蹤是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
C.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D.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節選,選擇對其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3
分)
相命肆①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②王稅。荒路曖③交通,雞犬互鳴吠。俎④豆⑤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注釋】
①肆:盡力。
②靡(
m
ǐ):沒有。
③曖(
):隱蔽。
④俎(
z
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選文中“土地平曠,……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一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選部分的內容是一致的。
B.
節選的詩句與前面的選文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等。
C.
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和選文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
參考答案:
(三)桃花源記
1.
不足為外人道也(
2
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
2
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 D
(
2
分)
3. C
(
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62589.html
相關閱讀:《散步》導學案(附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九級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歸納(八級下冊)
《孤獨之旅》選段(13分)閱讀答案
《蘆花蕩》的“詩性美”
《我的母親》課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