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復習修辭格知識,能辨析并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辨析并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辨析幾種易混的修辭格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辨析并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辨析幾種易混的修辭格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考試要求:
《考試說明》對常見的修辭方法作了明確的規定,即
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八種。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修辭方法的目的是指導語言運用,而不是僅僅辨認概念,指認文句中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學生應能夠根據語境判斷修辭方法使用得是否得當,進而辨其優劣。
二、考查方式
修辭方法重在考查運用,一般從兩個方面考查:一是常見的修辭方法的辨認和理解;二是根據表達語意的需要,正確靈活的運用修辭方法,能夠理解修辭所表達的內容和表達作用;能夠評價修辭運用的優劣;能夠根據要求運用修辭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點,命題時多與擴展語句、選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顧考查。
高考的選擇題中,近幾已沒有單純的修辭題。而是放在以下題型中去考:
a
詩歌鑒賞題中,結合詩句內容考查包括修辭方法在內的寫法;
b
現代文閱讀題中,結合文章內容考查修辭方法所表達的內容及作用;
c
語言運用題(第五大題)中,根據表達需要運用修辭方法寫作(造句)。
本環節小結:有效的復習,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確的復習目標,所以每一個同學在進行每一個知識點的復習時,都應該首先要理清復習目標。從以上的分析操作,我們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復習目標的方法。
三、幾種易混的修辭格的辨析
1
.
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
分析:借喻與借代修辭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誤斷,二者有相似點和不同點:
相似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不同點: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種,被比與用來作比的兩個事物之間有
相似點
,沒有
相關性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因而本體、喻體之間即使沒有喻詞“像”也可以加“像”字,換成明喻。②
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替代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力本體,其只代不喻,本體與借體之間沒有相似點,只有相關性,這是構成借代的基礎,即要求借體和本體的某些方面的相關。
因而不能加“像”字換成明喻。例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中的“完美的蒼蠅”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動的家伙。換成明喻,可以寫成“反動的家伙像蒼蠅”的形式。“百積弱嘆華歲,八載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戰爭,“延安”代中國共產黨,這是用具體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換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戰爭像干戈”,“中國共產黨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鬧笑話了。它們之所以能替代,是因為本體、借體有密切的相關性:干戈為武器,與戰爭有關;延安為
geming
圣地,與中國共產黨有關。
2
.
比喻和比擬的不同點
。
比擬中,
本體和
“
擬體
”
彼此交融,渾然~體,本體必須出現,
“
擬體
”
一般不出現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現或不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比喻和比擬,都是加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手段,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方式。初中教材中說:“比喻重在‘
喻
’、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
,
甲乙兩物有主有從;比擬重在
‘
擬
’,
即將甲事物當作乙事物
,
甲乙兩事物彼此相融
,
渾然一體。
”
這僅是一種概括性的區別原則
,
我以為必須作進
—
步的全體闡釋。
(
一
)
比喻與比擬的
性質不同、作用不同
.
比喻是用與本體事物有
相似點的另一事物作比
,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
相似點
,通過相似點使本體同喻體聯系起來,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更具體地惑知事物。
比擬即模擬
,
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
(
包括稱渭、動作、行為等
)
寫甲事物
,或者說是把乙事物的特性
“
強加于甲事物。乙事物
—
般是有生命力的
,
能活動
,
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體實在,于是本來較抽象、不太實在的事物變得具體實在了,當然就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由此可見,比喻強調的是甲乙兩物的
相似性
,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
“
喻
”
。而比擬卻是仿照
“
擬體
”
(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摸寫本體,重點在
擬
;利用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使兩體融為一體,這是區別比喻和比擬最重要的標志。
請看如下例句:
(1)
故人已經成為甕中之鱉,不好玫暫且圍著算了。
(
徐海東《奠基禮》
)
(2)
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
(老舍《駱駝祥子》
)
(3)
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楊朔《金字塔夜月》)
(4)
真理它卻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飚》)
例(
1
)取甕中之鱉待擒這一點說明敵人當時的處境,二者有相似點,能給人具體形象的感受,這是比喻。
例
(2)
從樹的外形特點聯想到樣子的外貌、氣質特征,兩者有相似點,也屬比喻。
例
(3)“
月亮
”
、
“
星星
”
本是無生物,并無
“
露面
”
、
“
驚散
”
這樣的特征,現以生物的特征描寫它們.只是為了讓其情態逼真,躍然紙上,這是比擬。
例
(4)
將無形的抽象物
“
真理
”
人格化、形象化,也屬比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92321.html
相關閱讀: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
關于進行課外閱讀積累的建議
歸納文章要點四法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八大熱點
記敘文閱讀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