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活在內心或者外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催眠原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催眠之聲伴著你》代序

  一個友人曾經說,以前認為學了心理學,就會知作別人想什么,后來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發明不是這樣的,心理學不會輔助你即時就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我聽了這些話,也深有同感,由于我當時學的那些東西,確實是不能贊助我知道我面對的人有什么樣的主意和感觸。

  良多年過去之后,我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學了不少“偽心理學”的東西,或者說至少是學了許多對心理治療操作沒什么用的貨色。那些所謂的心理學,要么在念叨一萬個人的獨特心理特點,而疏忽了每一個個體的奇特性和當下的內心狀態;要么就在說漫無邊際的玄學,用這種玄學可以說明從無機物到單細胞到龐雜的有機體身上產生的所有事情。實在始終都對這樣的東西有著模摸糊糊的惡感,但卻沒有足夠的回擊的力氣,直到讀到對于埃里克森的書,才知道本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不一樣的心理學。

  人類個體領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代價,就是要忍耐孤獨。從終極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對一個在地震中喪失了雙腿的人,你說你理解他,他的第一反映可能就是惱怒:你不是我,你雙腿健全,你怎么可以理解我?再好比,封建帝王可以窮奢極欲讓自己愉快,卻同時可以誅殺別人九族甚至十族,如果他們可能略微理解一點他人損失性命的苦楚,就做不出那樣慘不忍睹的事情了。

  每個孤獨的靈魂都盼望溝通,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么,也想知道別人的內在發生了什么。千百年來,交流的方法在一直地發展變更,從語言文字,到男女之間各自用自己身材自然的部件互相聯合的纏綿,再到古代高科技對古老交流手腕的幾乎無窮制的擴大延長,看起來人與人之間交流得應該足夠充分了,但從本質上來說,卻并沒有轉變人類個體的孤獨狀態。你痛著,僅僅就是你痛著,別人沒有痛;他逝世了,僅僅就是他死了,你和我還可以鮮活地活著。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是關系的動物,利用九型人格論創造完美的溝通技巧,拋開所謂群體潛意識不談,人類個體的內心世界,是在一系列連續的關系旁邊形成的。而關系就是交流與溝通。只管個體的實質是孤獨,但他卻無時無刻不處于關系之中。進一步說,每個人的孤獨狀態(也可以說是自我意識狀態)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需要的關系也不一樣。在精神分析學的視線下,一個人的事實人際關系,多少乎就等于他的內心世界。

  埃里克森接受過精神分析訓練,但他沒有把自己限定在精神分析狹小的框架里。他以他獨特的稟賦和毅力,創造出了一系列目迷五色的溝通與交流技巧,這些技術,比任何現有的所謂高科技都要有效,因為,究竟人的大腦是最高的“科技”。

  埃里克森是一個生活在自己內心世界之外的人。作為一個有多重殘疾的人,他要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孤芳自賞、自傷身世,切實是很有“資本”的。但他卻不屑于這樣做。埃里克森以驚人的智慧和意志,凝固了全體的精神力量,并將這些氣力投入到外界,對他人制作治療性的影響。

  埃里克森的生活和工作,啟示我們從新審閱我們的文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活在內心”,“在內心尋找真諦”,或者說以為一個人的內心具備超越一切外界價值的最高價值,從來都是被很多人竭力推舉的東西。但是,這些觀點是有問題的,起因有三。

  第一,人的內心世界不老是或者說不完全是一個獨破存在。近百年來,人類已經在懂得人的內心世界是怎么構成的問題上有了一個基礎謎底,那就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在其童年時代跟重要養育者之間的關系中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外界關系決議了內在世界,所以內在即是外在。

  第二,成年之后的活在內心,實際上是生活在從前,亦即生活在早年的關聯之中。這樣的生活,是一種退行的狀況,不存在發明性和活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精力決裂癥和自閉癥患者更“生活在內心”了,但咱們都曉得,那不是一種令人憧憬的生涯。

  第三,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這一分類自身就是問題,是人試圖否定本身是關系的產物的盡力的一部門,甚至是人隔離自己與大天然的鏈接的努力的一局部。在最高的境界上,人的內心世界應該是跟他的人際環境、做作環境融為一體的,分不清哪是內、哪是外,中國文化里的另一種描寫----天人合一----興許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假如仍是有內外之分的話,那么各類心理阻礙者,都是某種意思上的“活在心坎的人”。即便外面乾坤朗朗,他們的內心也昏暗濕潤;或者外面暴風暴雨,他們也還處在不和諧的愉悅中。這樣一些人,跟人際環境跟大天然仿佛完整不了接洽。

  需要辨別一下的是,有些心理障礙的人,他們貌似生活在外面,比方在自虐式地工作,并且還獲得了不少世俗意義上的成績。但深刻剖析起來,他們依然活在自己的內心,早年形成的那個內心世界里有一些受虐的需要,這些須要逼迫性地反復表白,就把本應當給自己帶來利益的工作,變成了對自己的身心的損害。

  心理治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內心與外界相通、到達內外協調的狀態。當初的關于心理健康的尺度,都強調“適應”二字,實際上就是在說心靈內外較少抵觸的交流狀態。

  每個文明背景下,都可以發生象埃里克森一樣出色的人物。在中國文化史上,能夠跟埃里克森比擬的,當屬明朝的王陽明。這兩個人最大的雷同之處,就是王陽明畢生提倡的理念----知行合一。埃里克森之前和其同時期的心理治療師,“無所不知”的大有人在,但在詳細醫治上,卻有顧此失彼之感。王陽明的博學已經令人贊嘆了,但給人最深印象的,卻是他在戰場上的機變百出,NLP原則10 對自己的意見負責,并對結果承擔負責,一如埃里克森變幻莫測的催眠語言。

  1994年夏天,腦波,我在德國漢堡加入了一個留念埃里克森的大會,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心理治療專家。這么多年過去了,大會的其余內容我根本上已經忘卻了,但仍舊還記得埃里克森的學生Zeig博士的一句話:我的老師素來沒有用一種方式治療兩個病人。

  讀關于埃里克森的書,你會被他萬花筒般顏色斑斕的治療技能所吸引。而且簡直不可防止地,你在某一段時間會模擬他。短時間內這樣被“埃里克森化”,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如果你很長時光都試圖使自己像埃里克森,那只能證實你并沒有懂得他這樣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埃里克森是舉世無雙的,你也一樣,只有在你充足應用自己獨占的人格和才能的資源、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治療作風的時候,你就真正讀懂埃里克森了。

  相對埃里克森機動的溝通與治療風格,目前大陸心理治療師接收的訓練都太理論化、甚至太呆板了一點。很多參加了各種培訓的人,在案例探討的時候都還停留在從理論到實踐、或者用詳細案例來驗證理論的階段。很難設想,滿頭腦理論的治療師在面對病人的時候是怎么的情景了。未來的訓練,應該重點放在最基本的培訓上,受埃里克森的啟發,這類培訓至少要包含這樣三個方面:對自己當下的內心世界的發覺、對病人當下的反響的覺察,以及簡練、準確和有效的抒發能力,類型1的陷阱。這些訓練是超出一切心理治療學派的,沒有這些練習,就確定不能培育出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師。

  為往圣繼絕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更了不起的是,每個人都在絕學里加上一些本人的特技。人類個體的孤獨是一件不能解決、也不用解決的事件,然而,在我們疊加了一代又一代人類個體溝通交換的絕技之后,總可以使孤單和由孤獨導致的苦痛多少減輕一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uimian/27137.html

相關閱讀:催眠技巧大全-神奇之手法
催眠技法之身體搖晃測試:測試專注能力
催眠的花園:引導詞
實施催眠的相關注意事項
催眠學習筆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