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音版—————————
道(dào) 沖(chōng) 而(ér) 用(yòng) 之(zhī) 或(huò) 不(bù) 盈(yíng) ,
淵(yuān) 兮(xī) 似(sì) 萬(wàn) 物(wù) 之(zhī) 宗(zōng) .
挫(cuò) 其(qí) 銳(ruì) ,解(jiě) 其(qí) 紛(fēn) ,
和(hé) 其(qí) 光(guāng) ,同(tóng) 其(qí) 塵(chén) .
湛(zhàn) 兮(xī) 其(qí) 若(ruò) 存(cún) ,
吾(wú) 不(bù) 知(zhī) 誰(shuí) 之(zhī) 子(zǐ) ,
象(xiàng) 帝(dì) 之(zhī) 先(xiān) .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就像一個大容器,但它里面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說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說真正沒有私欲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微妙之處,對于有私欲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欲望所達到的程度,對于不斷的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的深入細節,我們不斷的發現微妙之處,不斷的充實“道”德內涵。
“淵兮(yuān xī),似萬物之宗” “道”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根源一樣!叭f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白凇笔侵缸孀凇!八啤本褪呛孟,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斷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跟中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深奧莫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不知道“道”是怎樣產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說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道”了.
[長篇大論]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緊接上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后,便提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作為“用道而不為道所用”的更進一層說明。在這里首先要了解“沖”字與“盈”字是對等性的!皼_”字在《老子》這一章句中的意思,應該作為沖和謙虛的“謙沖”解釋。換言之,沖,便是虛而不滿,同時有源遠流長、綿綿不絕的涵義。如果解釋“沖”便是用中而不執一端或不執一邊的意思,也可以相通?傊,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謙沖不已,猶如來自山長水遠處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終而匯聚成無底的深淵,不拒傾注,永遠沒有滿盈而無止境。如果了解道的沖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無休止,能生萬物的那個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樣,就可應用無方,量同太虛。
能夠做到沖虛而不盈不滿,自然可以頓挫堅銳,化解紛擾。然后參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塵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雜,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間。倘使真能做到這種造詣,完成這種素養,便無法知道它究竟是“誰”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實在無法比擬它像個什么。假使真有一個能主宰萬有的大帝,那么,這個能創造大帝的又是誰?這個“誰之子”的“誰”,才是創造大帝與萬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強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無形,道本無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從個人的修養來講,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沖虛謙下,無論是煉氣或養神,都要如此,都要沖虛自然,永遠不盈不滿,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流存無礙而不住。凡是有太過尖銳,特別呆滯不化的心念,便須頓挫而使之平息。對于煉氣修息,煉神養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紛紜擾亂、糾纏不清的思念,也必須要解脫。至于氣息與精神,也須保養不拘,任其沖而不盈。如此存養純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華,混跡塵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終是“沖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為太過,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潑潑,周旋于塵境有無之間。但雖說是澄澄湛湛,必須若存若亡,不可執著。我即非我,誰亦非誰,只是應物無方,不留去來的痕跡,所謂“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如此而已。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