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進行過“過度記憶”實驗。他用不同的過度次數去記憶幾組十六個無意義音節,在達到剛能背誦時,對第一組多讀八次,對第二組多讀十六次,這樣,對最后一組多讀六十四次。間隔二十四小時后復習,直到能夠正確背誦為止。結果發現,保持的百分比幾乎與“過度”的次數相等,即超讀六十四次的多保持了64%,并且總結出,這個數相對成為了極限。這個實驗說明:為了提高記憶效率,應該對識記材料進行超量記憶。
那么,過度記憶到什么程度為好呢?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三組被試者練習劃手批迷宮,第一組練到恰能正確地劃出為止,第二組多作50%的練習,每三組多作100%的練習。隔一段時間后測驗,結果是多作50%練習的,記憶效果顯著提高;而超過50%,記憶效果并不隨之再有顯著的增長。由此可見,過度記憶也不是越多越好,過度次數與記憶效果并不保持相同的增加幅度。心理學實驗認為:如果以恰能成誦的時間為100%,那么,過度記憶的最佳值為150%。再少則效果不顯著,再多則耗時費力,得不償失。
應該注意,過度記憶并不是機械重復,死記硬背,而是需要積極思維,深刻理解,抓住重點,弄懂弄通。再有,運用過度記憶法主要是對重要的、基礎的知識而言,而不是不分主次,一律“過度”。另外,還需說明,過多的過度記憶可能使學習產生疲勞,以至注意力渙散等,這是影響記憶的不利因素。
過度記憶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得到充分的運用。例如人們打拳、游泳、溜冰等,一般都是在掌握了基本動作之后繼續練,才達到得心應手、熟記不忘的程度。工作中對工具的使用、機床的操作、車輛的駕駛也多屬這個道理。但是,對于中學生來說,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多,又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一般的學習內容需遵循適度的原則,而對重點內容進行過度記憶,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