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版—————————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音版—————————
載(zǎi)營(yíng)魄(pò)抱(bào)一(yī),能(néng)無(wú)離(lí)乎(hū)?
專(zhuān)氣(qì)致(zhì)柔(róu),能(néng)如(rú)嬰(yīng)兒(ér)乎(hū)?
滌(dí)除(chú)玄(xuán)覽(lǎn),能(néng)無(wú)疵(cī)乎(hū)?
愛(ài)民(mín)治(zhì)國(guó),能(néng)無(wú)為(wéi)乎(hū)?
天(tiān)門(mén)開(kāi)闔(hé),能(néng)為(wéi)雌(cí)乎(hū)?
明(míng)白(bái)四(sì)達(dá),能(néng)無(wú)知(zhī)乎(hū)?
生(shēng)之(zhī)、畜(xù)之(zhī)、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長(cháng)而(ér)不(bù)宰(zǎi),是(shì)謂(wèi)玄(xuán)德(dé).
[譯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規律,能否不偏離方向?這里的“營”的意思是身體健康的意思,“魄”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載營魄”的意思就是“營”與“魄”能夠不分離么? “抱一” 這里的“一”在古代的時候一可以產生任何數字,因為他是最小的數字。所以這里的“一”代表自然。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爸氯帷边@里的柔是達到極柔和的狀態,“專氣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內部很和諧協調,從而達到柔和的狀態。“柔”不是柔弱無力。太極拳以柔制剛,專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塊發揮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說當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達到嬰兒般,嬰兒能夠專氣,所以嬰兒特別柔,但是哭的時候聲音特別的洪亮,能夠吸引大人的注意。(長期調氣可長壽身體健康)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否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國治國,能否做到“無為而治”嗎?(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陰柔自居嗎?(就是告訴人們應該謙虛)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夠做到“無知,無欲”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個方面貫徹于事物的創始和發展過程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搜索萬事萬物的奧妙,而不據為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領導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謂玄德”把上面的做到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為,所以稱之為“玄德”
[長篇大論]
老子要求我們修煉道德心境要達到:“堅忍不拔,持之以恒;致陰致陽,致柔致剛;滌除雜念,專心致志;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大智若愚,虛懷若谷;無知無欲,通達四方�!边@是何等致高致遠的境界�。�
如果帝王能夠達到這種心境,老百姓就尊稱他們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吳三桂。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能對任何人求全責備,但是我們可以按照老子給我們指明的修煉心境的標準來修煉自己。修煉自己的心境,不僅可以使自己超凡脫俗,還可以改變命運。
曾國藩的修身養性之道
閱讀《曾國藩的家書》,這些寫給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兒子等人的家書,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處世、為政、治軍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修身養性,也是曾國藩頗加詳論的。
曾國藩的修身養性思想,來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賢的理論和典籍,也是他閱世日久積累的經驗。
如何修身養性?曾國藩提出了四點:一是“慎獨”,認識善惡,進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靜則身強”,一個人無論內外,皆須莊重寧靜,對修身養性來說,就是這“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則人悅”,胸懷萬物,順應天地之理;四是,多習于勤勞,少安逸享樂,因為勤勞使人長壽,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養性的另一途徑,是讀書養我浩然之氣。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這是人們普遍修身養性的經驗,是長壽的最好的秘訣之一。而要做到這精神的愉悅和滿足,當追求“以光輝燦爛的事物充滿人心的學問,如歷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國藩多次強調這種讀書對養心的作用。
他的兩個兒子紀澤、紀鴻體質薄弱,曾國藩勸他們多讀并多摹顏字之《郭家廟》、柳字之《瑯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豐腴的墨氣、堅韌的骨力,充實他們的生命氣質。他還希望他們在吟詩作字、陶冶性情時,學習陶淵明、謝朓的沖淡之味、和諧之音、瀟灑胸襟……這也就是說,以文化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再經由精神影響人的物質世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曾國藩的中廳堂懸掛有八本堂匾,其跋云:“養生以少惱怒為本……”這種修身養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書中強調的,與兄弟說,與兒女說,可見曾國藩的重視程度。曾國藩的兒子紀澤患有肝郁之癥,曾國藩在給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還說自己“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這應該是他多次勸告親屬注意懲忿(少惱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惱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態度,就是歷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兩關不過”,這是一個需要汲取的教訓。所以,曾國藩告誡他們,要像佛家所說的那樣,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遏抑肝火,不使它過分熾烈,節制血氣,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體性命。這是養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們現代人的健康經驗:發怒傷害肝臟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與養心對立;所以,懲忿去怒,也就是為了養心,減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達沖淡、充滿虛明之氣……這對我們現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盡管曾國藩非常重視修身養性之道,但他對生命的健康長壽,卻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順其自然,人的“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這種達觀、沖淡之氣,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養性的人們所應具有的襟懷、器識?
袁了凡的故事
明朝有個袁了凡先生,通過他一生修身養性改變命運的親身經歷,寫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訓》告誡后人。
了凡先生幼年喪父,依從母親的希望棄學從醫。有一次了凡采藥路過慈云寺的時候,遇到一個鶴發童顏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勸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并給了凡先生算命,說他能夠考上秀才的最高級別,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個縣令,沒有后代,只能活到53歲。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議開始棄醫求學,果然考取秀才,后來的經歷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開始相信命運了。既然命運都是天定不能改變了,還有什么可奮斗的?從此開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對坐一室,三晝夜不瞑目,沒有任何雜念。
云谷禪師非常驚奇,問他:“靜坐三日,為什么沒有任何雜念?”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給他算命的事告訴了云谷禪師。
云谷禪師說:“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娫疲骸姥耘涿�,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沒有后代,這是人的命運,就叫做‘天作孽’,這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你要修煉道德,多行善事,多積陰德,這些都是你自己所積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報的?”
了凡深受啟發,決定行善事三千件,記錄善事與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舉考試,孔先生算應該考第三名,結果考了第一名,命運已經開始改變了。公元1581年喜得貴子。公元1586年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
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改造命運的種種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并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此,則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