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記憶方法論壇 > 記憶力訓練 > 《全腦超能全書之分析力》重點筆記一

《全腦超能全書之分析力》重點筆記一

2011/5/21 13:16 作者:feihong198 本文已影響:24774人 
1、培養分析力應避免的東西
迷信權威
先入為主(成見)
輕率概括
依據耳聞目睹的某些事實進行推論,以獲取較為普遍的認識,這是人們常用的分析方法。
  事實上,要想獲得普遍性結論,得到一個分析的可靠結論,那么推論所依據的事實不僅要真實,而且要盡可能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實作為依據。片面的、個別的、非典型的事實很難推出可信的、普遍性的結論。如果硬要去推,就會犯“輕率概括”的錯誤。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決不可過分地相信自己僅僅從例證和傳統說法中所學到的東西!边@里說的“例證”就是指個別的事實。只看到兩個事實,便匆忙地推出普遍性的結論,這是輕率概括的一種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謬誤多得很。我們還可以舉幾個例子:
  有一個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杰出的數學家是大兒子。這是否意味著頭生子比以后出生的兒子數學才能高一些?不能下這個結論。這只能反映出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多數的兒子是頭生子。
  一個調查統計資料表明:腳大的孩子拼音能力要比腳小的孩子好,這是否能說明一個人腳的大小是他的拼音能力的量度呢?不是的,這實際上是因為腳大的孩子年齡也大些,年齡大的孩子當然要比年幼的孩子拼音拼得好一些。
2、培養分析力的若干辦法
從小事開始:發現問題
1.質疑
  通過對已有的理論(包括成功的理論)進行批判性考察,發現其內部存在的問題就是質疑。
  從這一途徑發現的問題可能有兩個:
  第一,錯誤的理論。
  比如,伽利略在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定律中發現了邏輯矛盾;羅素在弗雷格的理論中發現了一個悖論,從而一舉摧毀了這一理論的基礎。其他悖論和謬論的發現,也同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歸類問題的發現不僅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而且還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比如,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特拉西馬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什么理由成為一個利他主義者呢?這一問題對一個著名的道德原則提出了懷疑。在人類思想史上,休謨、波普爾、奎因、科恩、愛因斯坦等人都曾經通過對某個公認的原則、規范的懷疑而提出了有影響力的問題。
  第二,理論內部結構上的不嚴謹。
  這類問題的發現可以導致對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它們的發現既要有邏輯分析,也要進行審美判斷。波普爾認為問題的發現途徑有兩條:通過批判產生的和未經批判產生的。他尤為重視通過前一途徑產生的問題,他指出:“問題是在我們試圖按我們的認識去理解這個世界即我們‘經驗’的世界之中產生的。這里的‘經驗’主要指期望或理論,部分地也指觀察知識——盡管我不相信存在未被期望或理論玷污的純粹觀察知識。這些問題中有少數幾個包括一些最有意思的問題——產生于對一些至今一直被不加批判地接受的理論的有意識的批判,或產生于對一個前人的理論的有意識的批判中!
  2.比較
  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理論進行比較分析,進而發現存在于它們之間的問題:這些理論之間是否矛盾?是否一致能否歸并?能否還原能否融合?能否統一?這一途徑有3種重要情況值得注意。
  第一,同一領域的同一系統的兩個前后相繼的理論的關系問題,如伽利略的落體定律或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與牛頓力學的關系問題。
  第二,同一領域中兩個不同系列的理論(同時的或不同時的)之間的關系問題,如牛頓力學與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關系問題等等。
  第三,同一領域的兩個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如達爾文進化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之間的關系問題。
  科學史告訴我們,牛頓力學與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之間存在著前者說明后者,后者被前者歸并的問題。在量子物理學中,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屬于同一學科內部相互競爭的理論,而且它們都是形式系統。它們的對抗提出了尋求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實質性解釋的背景問題,以及兩個理論系統的比較、評價問題。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關系問題引發了把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進化論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對立提出了把它們統一到一個更大的理論系統中去,以消除矛盾的問題。而統一場論的構想則是為了解決引力、磁力、核力之間的統一性問題。
  3.理論與事實
  當一個理論不能有效地、圓滿地說明經驗事實時,那就意味著或者理論有問題,或者觀察事實有問題,當然也可能兩者都有問題。如果在觀察實驗中發現了與現有理論或背景知識不一致的現象并且觀察事實又是確鑿無誤的,那就意味著現有的理論不夠用,需要修改和補充,甚至發明新理論取而代之。
  比如,奧斯特從觀察實驗中發現了磁針偏轉現象,反復試驗表明該現象是確實的,于是便提出了電與磁的關系問題,而這一問題導致了新的理論觀點的提出。反之,如果理論沒有問題,那么就可以把矛頭對準事實,這可能會引起事實的描述問題和觀察技術的改進問題以及觀察的理論問題。量子力學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的觀察理論,提出了微觀世界中對微觀客體的觀察問題,并建立了新的觀察理論。
 。矗碚搼弥械膯栴}
……
  一般來說,在理論的應用、基本概念的展開過程中,原來隱而不現的狹隘性、不精確性、不合理性和不恰當性等方面的缺點、缺陷、錯誤等會逐漸顯露出來,這意味著提出了理論的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實踐會提出有待理論探討的新問題,激發新的理論思考。
  在技術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種重大技術的誕生往往產生了相應的科學問題、哲學問題。在當代,試管嬰兒、克隆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都帶來了深刻而重大的科學問題、認識論問題和倫理道德問題。
 。担涷炛械膯栴}
  從經驗中概括出新問題,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科學問題、技術問題、藝術問題和其他問題,或者把日常生活問題提升為上述幾類問題。
  不僅經驗科學和人工科學、管理科學等可以通過這條途徑發現問題,而且數學問題及其解答都可以從我們經驗的任何方面,從光學的、力學的或其他的某些現象中得到啟示。在心理學、智力測試、思維科學等方面,有許多問題是從日常生活問題轉換和提升而來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移植過來的。
  1986年普利高津在哈佛大學所作的演講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什么是螞蟻社會成功的原因?這是一個有趣而神秘的問題。單就一只螞蟻來說,它的行為是雜亂無章的,偶然的。然而整個集體又有著非常一致的行為。有一些螞蟻社會是很小的,只有幾百只螞蟻。但有些非常大,有幾萬只螞蟻。有意思的是,當你從小螞蟻社會的觀察研究入手再對大螞蟻社會進行考察時,你會發現交流信息這個概念變得越來越重要。小螞蟻社會的特點是單個螞蟻尋找食物。隨著社會的增大,通信方式在有組織的尋食過程中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大的螞蟻社會中,集體打獵在尋食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有時幾十萬只螞蟻共同行動。
  在一定意義上講,螞蟻所面臨的問題與我們今天這個人口日益增長的社會所面臨的問題類似。我們也需要把我們的通信方式加以改造。
  6.跨域移植
  移植包括橫向移植、縱向移植和交叉移植等。古希臘哲學家芝諾運用移植法把離散(分立或間斷)與連續(不間斷)的關系問題從數學問題提升為一般哲學問題。借助移植法,從自然科學角度提出的空間問題、能源問題、生態問題、海洋問題等可以成為社會科學甚至人文科學的問題;反之,從社會科學角度提出來的人口控制和人口預測問題、城市規劃問題等可以成為自然科學乃至人文科學研究的問題。在這方面,綜合性問題具有很強的可移植性。問題的移植不僅可以在科學部門之間進行,而且可以在技術與科學之間、技術與哲學之間進行,此外,還可以在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之間相互移植。
 。罚Y構關系中的問題
  基本問題不僅可以演繹、衍生出本問題域中的低層次問題,而且還可以從旁產生交叉科學問題和橫斷科學問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這樣的問題。行家們認為,哥德巴赫猜想看起來是個整數問題,實際上涉及到非常復雜的三角問題和微積分的精確估計問題。
  波普爾的下述觀點是有道理的:“對一個問題的每一種解決都引出新的未解決的問題;原始的問題越是深刻,它的解決越是大膽,就越是這樣!
  從一個基本問題既可縱向推演出問題,又可扇形地展開,從而產生一系列問題。反過來,可以從低層次問題向上追溯,發現高層次問題。這后一途徑對哲學研究非常有用。英國哲學家科恩認為,被視為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的合理性問題有8大來源,它們分別是:
  ·對公認的合理性原則提出挑戰;
  ·來自悖論的刺激;
  ·由主觀意識與客觀實在之間的張力而產生的問題;
  ·源于對意義和信息的研究提出的問題;
  ·源于演繹邏輯的基礎、邏輯與語言之間的關系,以及時態、模態、歸納支持的邏輯等方面提出的問題;
  ·數學研究提出來的問題;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提出的問題;
  ·關于人們的行動、決定或態度、文化模式、種種社會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問題。
 。福匀、社會、人生
  自然、社會和人生是3本永遠敞開的大書,深入其中,仔細體會就會發現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原始的、原創性的、根本性的問題。愛因斯坦說過:“真正有創造性的人從來不是以在紙面上做文章的方式去思索的!本S納也認為,科學家“必須從自然界本身來尋找……研究的課題”。
3、笛卡爾分析法
只有做到全面詳細地收集材料,我們才能對整個事態有準確的把握。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事物的變化速度極快,如果收集信息不力,則極有可能因一時一地之見而導致失敗。因此,在收集信息上,一定要采取系統的分析思維方法,盡量多角度、多層次、多方向地進行。
  信息的收集只是第一步,關鍵是對材料的分析,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個人無法擺脫自己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的影響,但越是客觀的、不帶感情色彩的分析越接近于客觀事實。不管是哪位分析者,都是在認真、客觀、冷靜分析正反兩方面材料的基礎上作出的決定。在分析過程中,我們至少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如果無法從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問題,就會導致失誤。
  總結起來,笛卡爾分析法主要包括3個部分
  第一,確認問題;
  第二,收集、分析數據;
  第三,確定“毛病”出在哪里。
  笛卡爾分析是為了追求真理的思維,收集的信息越多,分析得越精密,就越能證明“真理”的可靠性。因此,信息越多越好,分析越細致越好。而打破現狀的分析不是為了尋求惟一存在的“真理”,而是為了找出問題的特定的解決方案。因此,在打破現狀的思維中,只要求滿足新系統的概念所需的、最少的信息和技術,這正是收集必要信息的原則。
  根據笛卡爾分析進行研究開發,往往是將概念進行分解,使每個部分最優化,然后再綜合起來對全體進行評價,這樣做常常會感到有多少時間也不夠用。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無論是商品開發,系統開發,還是研究開發,時間領先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多好的概念,如果出來的太慢,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在概念創造過程中,必須重視思維的生產率。打破現狀思維來收集必要信息原則,就具有提高思維生產效率、加速概念創造速度的威力。
4、傳統分析法:具體實踐法
具體實踐法就是通過具體的實踐結果進行分析。
5、傳統分析法:經驗積累法
即將平時的經驗不斷地積累,從而以豐富的實際經驗對事情進行分析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時時注意積累自身的經驗,哪怕是點滴的經驗,這樣就可以積滴水而成小溪,以平時的經驗解決重大的問題。
6、傳統分析法:綜合經驗分析法
①透過現象分析出本質
  即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是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作出準確的分析。要實現這一目標,首要的問題是遇事要認真想一想,多問一些為什么。
  ②透過一點分析全局
  也就是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在看到事物的一個點時,能分析或推測出這一事物的全貌。在這種分析中,關鍵是要經驗與實情相符合,否則將導致以偏概全的片面性結論的產生。
……
 、弁高^部分分析整體
  就是在對某事物進行分析時,運用綜合經驗,在看到事物的部分時,抓住部分與整體間的必然聯系,對整體進行準確的分析。
7、簡化法
步驟
1.簡化
  在分析訓練中經常用到簡化的方法。所謂簡化,是指首先把問題化成僅僅保留主要觀點的簡單形式。然后審查在極限情況下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對所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其次,利用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關系來反駁所得到的結果,并且所得到的結果應當符合極限情況。最后檢查所得到的結果是否滿足審美的要求。
  數學家歐拉解決“七橋問題”就是一個成功簡化問題的范例。
  “七橋問題”是18世紀提出的一個數學問題。在德國哥尼斯堡(又譯柯尼斯堡),有一條布勒爾河,該河有兩條支流,在城中心匯合成一條大河,河中間是島區。河上有7座橋,哥尼斯堡的一個大學生在傍晚散步時,總想一次走過7座橋,而每座橋只走一次?墒窃噥碓嚾タ偸寝k不到。于是便寫信給歐拉,請他解決這個問題。
  歐拉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仔細分析。他想,既然島與半島都是橋梁的連接地點,兩岸陸地也是橋梁通往的地方,那么不妨把4處地點縮小成4個點,并把7座橋簡化為7條線。經過如此這般的抽象,歐拉就把一個有著形象因素干擾的難題轉換為“一筆畫問題”:能否一筆畫出該圖而每一點只通過一次。簡言之就是,能否不重復地一筆畫出該圖。歐拉用已知的點、線、奇數、偶數等相關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證明了不能由一筆畫成。
  這種轉換雖然并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卻簡化了問題,使之更加易于用數學方法予以解答。
 。玻纸
  在進行分析時常常需要把一些復雜的問題進行分解。分解問題是指把一個母問題分為幾個子問題,或者把一個整體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問題或局部問題,或者把一個復合系統問題分成若干個子系統問題,然后分別予以解決。如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分解為恒星的起源問題、行星的起源問題以及衛星(如月球)的起源問題等等。
  問題的分解包括目標的分解方法(手段和途徑等)的分解。下面這個例子有助于理解這一點。
  曾兩度榮獲世界馬拉松冠軍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在談到他取勝的秘訣時說:每次比賽前,他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達到第一個目標之后,他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很長的賽程,就被他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他并不懂這個道理,而是把目標定在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結果他跑十幾千米時就疲勞不堪了。
  山本田一這種分段實現大目標的方法,實質上就是一種問題分解,雖然它比較簡單,但也是一個分析式的分解,并分段實施解決的活動。其基本思路可供其他類型的問題分解借鑒。
  對問題進行分解時,要注意諸局部問題之和或諸子系統問題之和并不等于整體問題或系統問題。換言之,解決了各個局部問題(或子系統問題)并不等于一定是有效地解決了整體問題(或系統問題)。
  比如生態問題、全球經濟問題不僅要求局部地有效解決,也需要整體地有效解決。這里主要原因在于局部問題之間有時是不協調的,甚至是嚴重對立的。有時兩個子系統問題各自的最佳解決方案不僅相互對立、相互沖突,而且會妨礙甚至危及其他子系統。
 。常瘹w
  化歸的方法同樣可以運用于分析力的鍛煉;瘹w,又稱化約,它是解決復雜問題的一種方法。它要求盡量把一個復雜問題化歸為以前解決的問題(或與之非常類似的問題),然后分析和說明采用哪些步驟可以從早先的解法導致對新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在解決技術問題過程中經常使用。
  比如,在19世紀末,如果要教一名工人造汽車,那么最簡單的方法也許就是教他如何改造一輛馬車——去掉車轅,加上一個馬達和變速器。
  化歸的第二層意思是指把復雜問題化歸為各種要素。通過對每一個要素的內容、特點和意義進行分析,然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前一種化歸主要是在問題的亞層次或在問題層次上尋求類比和方法移植;后一種化歸則主要是在要素層次上尋求類比和借鑒方法。后一種方法適用于分析基本問題和深層問題。
8、列舉法
 。保秉c列舉法
……
  當然,列舉缺點、分析缺點中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一種事物的設計,最初也總是考慮到種種可能的缺點而設法避免的。因此,對一種事物的缺點進行列舉,首先要對這種事物的某些特點、功用、性能等等,持一種“吹毛求疵”的態度。另外,雖然每種事物客觀上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可是人們往往有一種惰性,對于看慣的東西,除非有明顯的缺點、妨礙正常的發展,或者在發展過程的偶然機會中突發性地發生某種惡果,這樣人們才會很清楚某種事物的不足之處。
  一般地講,人們往往不肯主動地去發掘事物的缺陷,更不會去分析其缺點產生的原因,也不會去尋求解決和避免的方法。因此,無形中就會喪失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創造力。其實任何東西總會有某些缺點,找出了缺點也就意味著分析出了事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這個方面能更好地看出事物的特點。
  2.特性列舉法
……
  運用特性列舉法的一般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選擇一個目標比較明確的發明或革新課題,課題宜小不宜大,如果是一個比較大的課題,最好也分成若干小課題進行。如上述的A和B,把他們說的話分開來看,這樣就容易得多了,A說的結果是贏3局,當然輸2局;B說的結果是輸2局,當然贏3局,如果將他們說的放在一起,這就違背了5戰3勝的常規,因此要排除這種可能。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兩人棋力相當。
  第二步,課題確定后,再列舉出發明或革新對象的特性。一般事物的特性包括以下3個部分
  ·名詞特性全體、部分、材料、制造方法;
  ·形容詞特性性質、狀態;
  ·動詞特性,功能、動作、一般作謂語。
  假設新的課題是改革一把水壺,那么先將水壺的特性分別列出:
  ·名詞特性——采用名詞來表達的特性。整體:水壺;部分:水壺柄、壺蓋、蒸汽孔、壺身、壺口、壺底;材料:銅、瓷、不銹鋼、鋁;制造方法:焊接法、沖壓法。
  ·形容詞特性——采用形容詞來表達的特性。性質:輕、重;狀態:美觀、清潔。
  ·動詞特性——采用動詞來表達的特性。功能:燒水、裝水、倒水。
  第三步就是從各個特性出發,通過提問,然后對問題加以分析,誘發出可供革新的創造性設想。這時,可采用智力激勵法,以便產生眾多的設想來,然后再通過檢核、評價,挑選出經濟效益高、行之有效的設想來。
  在運用特性列舉法時,對事物的特性分析得越詳細越好,并且盡量從各個角度提出問題,得到眾多的啟示。例如圍繞水壺的特性,就可以提出:冒出的蒸汽會燙手,蒸汽孔能否移至別處;焊接的地方是否能采用其他的辦法來連接;除鋁以外,是否還可以使用更廉價的材料;等等。
  目前市場上生產的一種鳴笛壺的蒸汽口設在壺口,水燒開后會自動鳴笛,蓋上壺蓋后就無氣孔,蒸汽不經過手柄,提壺時就不會燙手。水壺外殼也可改成倒過來沖壓成型,焊上壺底,外型美觀,既省去壺蓋,水開了又會自動鳴笛,還可節省能源。
……
  從上述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特性列舉法的主要思路是:通過對發明對象的特性進行分析,并一一列出,然后探討其能否進一步改革,怎樣找出實現改革的辦法。所以這種思考法也稱之為分開分析思考法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你已經掌握了列舉法,剩下的就靠你去運用了。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476.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