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作議論文的時候,不能很好地處理記敘和議論的關系。要么記敘洋洋灑灑而不得要領,要么議論三言兩語而未明其意,導致記敘與議論相獨立,觀點和材料相分離。要寫好議論文,就必須準確把握記敘和議論的關系。
議論文中要用到記敘,但這個記敘與記敘文中的記敘是大不相同的。記敘文中的記敘要求具體化,記敘得越詳細越好;議論文中的記敘則要求概括化,三言兩語,能講清楚事情就行。如吳晗的《談骨氣》一文,為了證明中國人具有富貴不能淫的“骨氣”,舉了一個文天祥的事例,這個事例就是用記敘的方式來寫的。如果是寫記敘文,這個事例可以從文天祥入獄的時候寫起,一直寫到他因拒絕元軍的高官厚祿而慷慨就義,寫上個三五頁以至十幾頁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議論文中,就不能像這樣來寫了。你必須挑選最重要的東西來寫,最多也不能超過兩百字。在《談骨氣》中,作者用短短的不到二百字的篇幅,就把整個事例記敘完成了。
有一位學生以《轉折》為題寫了一篇議論文,文章不足500字。除了列舉了狄更斯和塞萬提斯由一個囚徒成為著名作家這兩個具體的事例,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這三個概括的事例之外,幾乎找不到幾句用來對事例進行分析議論的語句。這就寫得不像議論文了。
議論文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準確地說,是為證明議論的觀點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議論文中的記敘,其實就是為議論張本,也就是為議論提供必要的話題或材料。因此,與議論的觀點有緊密聯系的事情就記敘一下,與議論的觀點沒有聯系或聯系不大的事情就略去不記。還是以上面所舉的《談骨氣》為例,作者把文天祥的事例引用過來,就是為了證明他有富貴不能淫的骨氣。因此,在記敘的時候,首先要記敘的就是他是如何有骨氣的。在首都淪陷的情況下,還要組織武裝力量來抵抗,這就是有骨氣的一個表現。被俘以后,寫詩以明志,表達自己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這是有骨氣的又一表現。其次要記敘的是他如何面對富貴的!霸啻闻扇藙袼灰督,便可以做大官”的記敘便突出了他有不止一次的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再次要記敘的是他如何拒絕富貴的引誘的!暗麍詻Q拒絕,終于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的記敘,就把他寧死也不受富貴的引誘的“骨氣”突出出來了。
有一位學生以《逆境出人才》為題寫議論文,為了說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舉出了一個李時珍的事例。對這個事例,他是這樣來記敘的:李時珍精研古籍及醫典,并親自上山采藥,收集民間的驗方,參考文獻800多種,歷時27年,撰成《本草綱目》52卷。既然要證明逆境出人才,就必須通過記敘反映出人物所處的“逆境”以及人物對待逆境的態度。從這段記敘中,我們既看不到李時珍的逆境,也看不到他對待逆境的態度!坝洈ⅰ焙汀白h論”在這里就“脫節”了。
有了事例,并且對事例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記敘,這只是完成了議論文寫作的一半的任務。因為議論文光有事例是不行的,還要對事例進行必要的分析議論。如果缺少必要的分析議論,即使你所選用的事例再生動,也只是畫出了一條不長眼睛的“瞎龍”。要使這條龍在空中自由翻騰,就必須為它點出眼睛來。
如何利用議論對所記敘的事例“畫龍點睛”呢?
首先,議論必須揭示事例和觀點之間的必然聯系。事例是如何證明觀點的?它與觀點存在著怎樣的必然的聯系?這些都必須通過議論揭示出來。如《談骨氣》的第二個事例:一個餓得快要死的古代窮人由于拒絕了“嗟來之食”,而活活餓死了。窮人為什么不吃“嗟來之食”?這同“有骨氣”又有什么聯系?這些都必須通過議論來加以分析。
有的學生在寫議論文時,以為用上了事例就行了,不善于也不屑于對事例進行議論和分析。如為了證明“天才出于勤奮”,舉出了魯迅把人家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于創作,終于著作等身的事例。在事例之后的議論卻是這樣的:“如果魯迅不是這樣爭分奪秒地珍惜時間,他能有這樣巨大的成就嗎?”好像運用這個事例不是為了證明“天才出于勤奮”,而是為了證明“天才在于惜時”,這樣,事例和議論就不在一個點子上,“揭示事例和觀點之間的必然聯系”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次,對事例的議論不在乎多而在乎精。只要能揭示事例和觀點之間的必然聯系,三言兩語也行。沒有必要洋洋灑灑地寫上一大篇!爱孆堻c睛”,關鍵就在那最重要的一兩筆上。像上面所舉的用魯迅的事例來證明天才出于勤奮的例子,如果要進行議論的話,其實一兩句話就行了:“把人家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于創作,這正是魯迅勤奮創作的集中表現,也正是他成為著作等身的天才作家的一個重要原因!狈粗悄愕淖h論沒有抓住關鍵,即使你寫的文字再多,也只能是畫蛇添足的累贅而已。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