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學習方法論壇 > 作文指導 > 議論文寫作漫談:古今中外見廣度 正反對比顯深度

議論文寫作漫談:古今中外見廣度 正反對比顯深度

2007/3/4 15:25 作者:jiyifa逍遙 本文已影響:5238人 
議論文寫作漫談:古今中外見廣度 正反對比顯深度

在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最常見的毛病就是內容單薄。要求寫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結果寫到三四百字,就再也寫不下去了。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作者取材視野的狹窄,無論是事例的運用,還是名言的引用,都顯得十分貧乏,也就是缺乏議論的廣度。其次在于作者見識的膚淺,分析問題往往淺嘗輒止,也就是缺乏議論的深度。如何才能寫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議論文呢?

  要寫好議論文,首先必須注意所采用的材料的廣泛性即它的“廣度”。在這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材要兼顧古今中外的各個方面。比如有一篇題為《說勤》的議論文,為了證明“勤能出成果”這個觀點,舉出了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學問大成,掛上六國相印的事例,這是運用古代的事例。還舉出了陳景潤用了十幾麻袋的草稿紙,終于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的事例,這是運用現代的事例。以上兩個事例都是中國的。如果作者的舉例到此為止,那么,它在廣度方面還是不夠的。人家看了以后可能會說,你認為古代的和現代的中國人勤奮出成果我沒有異議,但是,就只有中國人是勤奮的,外國人就不勤奮了嗎?為了防止人家這樣來鉆空子,作者又舉了一個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留下深深的腳印,終于寫出了震驚世界的《資本論》的事例。彌補了在取材廣度方面的這一個缺陷。有的學生寫議論文,在選用事例時,往往會犯顧此失彼的錯誤。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題為《面對逆境》的議論文,所舉的事例不能說不多。既有愛迪生小時候讀書由于喜歡提一些怪問題而被趕出學校的事例,又有貝多芬在音樂創作的鼎盛時期雙耳失聰的事例,還有愛因斯坦小時候做出了非常難看的小板凳而被同學嘲笑的事例。事例雖然有三個,但角度只有一個,即全是外國的事例。而把古代和現代中國人如何面對逆境的事例給疏忽了。在“廣度”方面顯然是不合格的。

  事例的選用是如此,名言的引用也是如此。你不能在議論文中老是說某某中國古人怎么說,也不能在議論文中老是說現代某某中國人怎么說,也不能在文章里老是說某某外國人怎么說,而必須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符合議論文引用名言有“廣度”的要求。由于這方面的道理跟上文提到的事例的選用是一樣的,在此就不展開分析了。要寫好議論文,其次必須注意分析問題的深刻性即“深度”。要使議論文的分析有深度,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采取正反對比的寫法。對某一問題的分析,不僅要從正面講清必須怎么樣,而且要從反面闡述不這么樣會有什么后果。正反對比寫法的運用,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種是構成對比的雙方都是實際存在的事例,即以“實”來對比“實”。如有一篇題為《學以致用》的議論文,為了論證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必須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才能有所作為的道理,首先從正面舉出了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開創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引導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事例,然后又從反面舉出了戰國時期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結果在實際指揮作戰時就打了大敗仗的事例。在這里,反面事例的運用恰倒好處地形成了對正面事例的補充,更為有力地論證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無疑加強了議論的深度。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題為《談“惜時”》的議論文,為了論證惜時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的道理,舉出了魯迅先生把人家用于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以至著作等身的事例和雷鋒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終于成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事例。這兩個事例不能說不恰當,但是,由于它們都是正面的事例,在它們的后面又沒有補充進反面的事例,所以就顯得深度不夠,說服力也不夠強。

  另一種是構成對比的雙方一是實際存在的事例,一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的“虛”的事例,即以“虛”來對比“實”。如在一篇闡述自強的作用的議論文中,有這樣一段議論:“自強是事業的‘催化劑’,是一種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的女青年張海迪,身患高位癱瘓,又沒上過一天學,卻自學日、德、英、法等語言,并翻譯了不少作品。又自學醫學,為病人解除疾苦。還有從廢稿堆上站起來的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們稱為‘獨弦琴上練出來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他們都歷盡坎坷,最后一舉成名。假如他們沒有把‘自強’作為精神支柱,張海迪也只不過是一個碌碌無為的自卑者,莫泊桑也不會成為著名的作家,巴格尼尼始終是一個坐過二十年牢的政治犯。”這段議論的前半部分列舉了張海迪、莫泊桑、巴格尼尼歷盡坎坷,仍自強不息,終于一舉成名的事例,這些都是既有的事實,是“實”的。后半部分列舉了張海迪、莫泊桑、巴格尼尼在坎坷經歷面前失去“自強”,淪為平庸之輩的事例。但這是建立在“假如”(即“假設”)的基礎之上的,是“虛”的。在這里,“實”的事例與“虛”的事例互為映襯,相反相成,使問題的分析達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題為《說“謙虛”》的文章,其中舉出了孔子“不恥下問”,終于成為“圣人”的事例,說明了謙虛的好處。卻沒有假設孔子如果“恥于下問”,會有什么后果。因此,缺少了議論的深度。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18.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