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三個基本環節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和再現三個環節。識記也就是識別、記住事物,把所聽、所看、所想、所做(即知識經驗)記入大腦,它是記憶的第一個基本環節。保持是鞏固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也就是防止遺忘,它是記憶的第二個基本環節。再現則是在一定條件下恢復和重現過去的知識經驗,它是記憶的第三個基本環節。
記憶的品質記憶的好壞取決于記憶的品質。記憶的品質表現在四個方面:廣度、速度、持久性和準確性。短時記憶的容量大小,稱為記憶的廣度。例如,一次呈現10個沒有規律的數字“3718492635”,呈現后馬上復述,有些人能夠全部準確無誤的回憶出來,有些人只能回憶起三、五個數字,大多數人則能回憶出六、七個數字,這就反映出了人們不同的記憶廣度。記憶的速度是指人們在一定時間內所能記憶的事物的數量。
傳說大數學家高斯年少時聽相當于我們現在中學水平的數學課,能夠當堂就把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全部記住,而其它同學課后至少還要再復習一兩遍?梢,高斯的記憶速度比一般人要快。記憶的持久性是指記憶痕跡保持的時間。例如,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小時候為了鍛煉記憶力,曾把圓周率π背到小數點后上千位,到了八十多歲,仍能把圓周率π背到小數點后近千位,其記憶的持久性是十分驚人的。記憶的準確性是指對原來記憶內容不失真的保持程度。如果記憶模糊或在關鍵之處出現誤差,就有可能失去記憶的價值,甚至導致截然相反的結果,造成重大損失。
記憶的四種不同形式記憶可以分為詞語記憶、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四種不同形式。詞語記憶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為主要形式的記憶。例如,我們學數學時,對數學公式、法則以及公式和法則來源的記憶,就屬于詞語記憶。詞語記憶依賴于人的抽象思維,抽象思維的能力越高,詞語記憶的能力也就越強。形象記憶是以事物的直觀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的記憶。例如,我們向小學生解釋十進制加法為什么要“滿十進一”,用小棒做了直觀的演示說明,學生課后復習這一內容時,在頭腦中象放電影那樣回憶起我們的直觀演示過程,就屬于形象記憶。
形象記憶依賴于人的形象思維。情緒記憶是以個體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主要形式的記憶。例如,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黃愛華到桂林借班上示范課,課上得非常精彩,給在場的老師和學生留下了十分愉快的難忘的印象,大家至今談起這堂課還都津津樂道,就屬于情緒記憶。情緒記憶可以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動機作用,積極愉快的情緒記憶還有助于記憶質量的提高。動作記憶是以過去經歷過的運動狀態或動作形象為形式的記憶。例如,經過“珠心算”訓練的孩子,進行快速心算時,會在頭腦中浮現出撥打算盤珠的動作形象,他們已經把撥打算盤珠的外在動作內化成為了儲存在大腦中的動作表象,這就是動作記憶!
怎樣記得又快又好?教育心理學實驗表明,采用如下一些策略比較有效:
1·隨意識記與有意識記相結合隨意識記是指事先沒有明確目的、不需要刻意努力而進行的識記,信息自然而然地被記住。人的知識經驗中很大一部分是隨意識記而獲得的。雖然是隨意識記,但與人的需要和興趣密切相關的內容、以及形象鮮明、規律性強的內容容易被隨意識記。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提高隨意識記的效率,例如,把需要學生記憶的數學公式、法則等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突出地顯示出來。
有意識記是指事先有明確目的、需要主觀努力、有意識地采用一定方法的識記。有意識記的效果遠比隨意識記的效果要好。通過學習系統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識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凡是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一定要明確地提出記憶的要求,同時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記憶的積極性;對于那些尚未養成自覺學習習慣的學生,還要有適當的檢查措施。更進一步,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逐步做到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己對自己提出明確的記憶要求。
2·機械識記與意義識記相結合有些數學材料,如圓周率π的值等,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義(為什么π=3.1415926……,而不是其它數值呢?),只能靠機械識記強行記住;有些數學材料,如乘法口訣等,本身雖然具有一定的意義(可以解釋為什么“七八五十六”而不是“七八五十七”),但需要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也要靠機械識記建立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聯系(如果每次都去想為什么“七八五十六”,怎么還能做到脫口而出呢?)。
當然,更多的數學材料是有意義的,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意義識記。意義識記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作為基本框架,以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作為記憶的連接點,可以減輕識記負擔,增大記憶容量,提高記憶效率。例如,圓錐的體積公式,只要對親自動手做過的實驗還有印象:用一個與圓柱容器等底等高的圓錐容器,盛滿沙子往圓柱容器里倒,恰好三次倒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由于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所以圓錐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的三分之一。即使忘記了圓錐的體積公式,臨時也可以這樣迅速回憶起來。
3·多種形式編碼信息在大腦中是以一定的編碼方式儲存的。同一個信息采用不同的編碼方式進行儲存,記憶起來就比只用一種方式編碼更為牢固,回憶起來也更為靈活方便。例如以上我們所說對圓錐體積公式的記憶,如果采用詞語記憶和形象記憶雙重編碼,記憶就容易得多,保持也更為長久。
4·多種感官協同記憶人們在接受外界信息時,如果參與記憶的感官不同,記憶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聽課時,如果只靠聽,3小時后所學內容在記憶中約能保持70%;只靠眼睛看,3小時后所學內容在記憶中約能保持72%;視聽并用,3小時后所學內容在記憶中能夠保持85%以上。兩天后測查,只靠聽,約能保持20%;只靠看,約能保持30%;視聽結合,約能保持50%;邊聽、邊看、邊寫、邊說、邊做,則能保持70%以上。
5·及時復習有人把記憶與遺忘比作一對孿生兄弟,有所記必然有所不記。人的大腦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不分主次輕重、不分青紅皂白全都儲存起來。遺忘實際上是對記憶的篩選;把潛意識中認為不那么重要、不需要長期保存的信息逐漸丟棄,而將那些比較重要、需要長期保存的信息積累下來。但潛意識往往與顯意識有些矛盾,有時潛意識認為不那么重要、不需要長期保存的信息,可能恰恰就是顯意識認為比較重要、需要長期保存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復習也就是告訴潛意識:正在復習的內容就是比較重要、需要長期保存的,不能輕易丟棄。遺志有一條規律:先快后慢。如果識記后及時復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等遺忘得差不多了才開始復習,遺忘部分的恢復幾乎等于重新開始,就事倍功半了。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認知心理學家開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記憶過程。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腦對信息的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1·信息組塊人在短時記憶中一次能夠感知的因素一般不超過5—7個。突破這種先天局限的辦法是:將需要同時把握的原始因素按某種規則重新加以組織或濃縮,使之成為若干“塊”,以“塊”為單位來進行認識和記憶。例如,對數學上的重要常數2.71828……可以按兩個數碼一組分段記憶:2.7 18 28……也可以按三個數碼一組分段記憶:2.71 828……。又如,對“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互相平行的那組對邊之和乘上夾在此二邊之間的垂直線段的長再除以2”這個結論,若把“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作為一塊,稱之為“梯形”;把“互相平行地的那組對邊”作一塊,稱之為“上下底”;把“夾在此二邊之間的垂直線段的長”作為一塊,稱之為“高”
原話濃縮成“梯形的面積等于上下底之和乘以高的一半”,就容易理解和記憶得多。如果再進一步濃縮,符號化為“S=12(a+b)h”,則不但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還便于進行數學處理。組塊的作用在于以概括和簡潔的形式保持信息,不至于使頭腦負擔過重,從而信息保持得更為長久,運用起來也才更為方便有效。事實上,在認知過程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組塊,以提高對知識的記憶和使用效率。
2·信息檢索眾多的信息組塊儲存在人的大腦中,使用起來必須進行查找,這一過程稱為檢索。檢索的主要方式有觸發、聯想和識別三種。就好像我們查字典、查資料一樣,靠隨便亂翻就很快查到所需要的字詞或資料的可能性極小,通常我們都是以拼音、邊旁部首、或者目錄、關鍵詞等作為索引去進行查找的。
觸發:例如,由“短除法”這一名稱直接想到與“短除法”有關的各種信息。聯想:例如,由符號(28,54)聯想到求28與54的最大公約數,再聯想到求最大公約數的各種方法,再聯想到其中的“短除法”。識別:例如,由2 28 54 這一運算片斷,將其特征與大腦中儲存的各種運算模式相對照,而找到符合其特征的“短除法”。檢索對于人的記憶乃至思維品質影響很大。檢索過程迅速、準確,表現出來就記憶良好、思維敏捷、反映靈活;檢索過程緩慢、易錯,表現出來就記憶很差、思維呆滯、反應遲鈍。所謂“遺忘”,并不全是信息的喪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息檢索受阻或受干擾而造成的。從記憶的角度說,檢索的快慢和準確程度主要取決于信息組塊在大腦中的儲存方式。
3·儲存方式信息的儲存方式對檢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儲存方式有條有理,信息組塊之間互相聯結成有規律的網絡,檢索就猶如順藤摸瓜,容易做到迅速、準確;如果儲存方式混亂不堪,信息組塊之間互相糾纏成一團亂麻,檢索時頭緒不清,就難以順利進行。人的大腦在接受信息的同時,還要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編碼。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設法不斷地提高學習者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使信息的儲存更加系統化和條理化。著名的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正確地指出:“智慧不是別的,而是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边@對于系統性和邏輯性特別強的數學來說尤為如此。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