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備。包括瀏覽、時間與任務量、五分鐘筆記、提問與確定目標。
2、應用。包括總覽、預習、精讀、復習
應用策略包括一下幾個步驟:
*總覽
*預習
*精讀
*復習
總覽
當我們學習較難的教材時,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辛苦的決定從頭到位看書前,先好好把握其內在的東西。“總覽”一步就是專門用于完成這項任務的。這好比我們在拼圖前先看圖,讀說明書。邊找、角圖塊一樣。這就意味著,在學習課本時應迅速翻閱整本書,從中找出那些非常規印刷字體的內容。在此過程中,你可以使用視覺導引物,例如一支鉛筆。
你在總覽一本書書時應該看的方面包括:
*結果 *表格 *副標題
*小結 *目錄 *日期
*結論 *旁注 *斜體字
*引用 *圖解 *圖表
*詞匯表 *大寫單詞 *腳注
*封底 *圖片 *統計數字
這一過程的作用是讓你對書的體例有更好的認識,不用瀏覽全書,只是選擇相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貫穿“總覽”的整個過程,必須使用筆或其他視覺引導物,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看一個圖案來解釋一下為什么必須使用引導物。入股眼睛沒有什么東西輔助,那么眼底只留下團的整體輪廓,拿開圖,腦中僅有一個模糊的視覺記憶,而且會不斷受到干擾,因為眼球的運動軌跡不可能與原圖的曲線相同。
如果使用了視覺引導物,那么眼球的運動將更接近原圖的曲線,記憶也會由于下列信息的輸入而得到強化:
*視覺記憶本身。
*眼球運動的視覺記憶更接近圖案的形狀。
*胳膊或手追蹤圖中曲線運動的記憶
*跟蹤節拍與運動的視覺記憶
通過輔助物的幫助而獲得的總體記憶比那些不用輔助物獲得的記憶強得多。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會計在看帳目時,不約而同地會用筆沿著一行行、一欄欄的數字畫下去。他們這樣做,自然是因為沒有輔助物的幫助他們的眼睛難以嚴格按直線運動。
預習
顧名思義,所謂預習就是預先學習或預先看。在快速閱讀(結合導引閱讀技巧略讀)一篇文章之前,如果你讓大腦看到這整篇文章,那么在你第二遍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就能夠更有效的駕馭它。在正式閱讀學習材料之前先預習它,就好比從A地開車到B地之前先計劃一條線路,兩者的目的是一樣。你需要了解地形,然后決定是走一條風景優美的遠路,還是走一條近路。應該把預習應用到你所學習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際溝通,例如檢查細節和電子郵件。如果預習的黨的話,它可以節省你大量的時間。提高你閱讀理解水平。
高效的預習方法包括一下幾點:
*在開始閱讀一本書或一份文件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經知道了什么,而且還有明白自己想通過閱讀獲得什么。先略讀文章,找出和新內容。如果文章所述的內容是你已經知道的,那么就將這一事實記錄下來,以便將來參考。
*高效地紀錄你所閱讀的一切東西,以便將來參考,并且運用你之前獲取的知識評價你所閱讀材料的相關性。
*預習時,注意力要集中在各個段落、章節甚至全文的開始、結束部分,因為信息往往集中在這些地方。
*閱讀一篇簡短的學術論文或一本復雜的教材,可以先看“小結”、“結果”和“結論”部分。這些部分往往包含著你所尋找的信息的精髓。這樣,你就不會費時費力而又不得要領了。
*獲得了文章的實質內容后,下一步很簡單,就是檢查它們是否真正總結了文章的主體。
*在預習時,可以“總覽”一樣,不必看全部內容,知識集中刊那些特殊部分。
成功的策略:
有一個行動計劃和一個學習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的案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一個牛津大學的學生花了4個月的時間拼命看一本500頁的心理學書,看到第450頁,他要絕望了,到最后他想“抓住”的信息量太大,不等看完,就被信息淹沒了。原來,他是從頭一直看下去的,雖然開到結尾了,但他甚至連上一章講的什么都不清楚。而結尾就是對整本書的總結。他閱讀了這一部分,并且估計,如果他一開始這樣做的話,他會為自己節省70個小時的閱讀時間,20個小時的記筆記時間還有幾百個小時憂慮的時間。
所以,總覽與預習時,你應該有所選擇和摒棄。很多人仍然習慣于強行看完書中的一切,盡管她恩孩子到并不是書中所有的信息都與他們相關?磿鴳撓衤犙葜v一樣。演講者有可能會滔滔不絕地將一些乏味的東西,時而舉太多的例子,時而偏離主體或犯些錯誤,所以我們停時要選擇、批評、糾正與忽略某些內容。
精讀
在總覽與預習之后,如果仍然需要尋找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就應該精讀材料。這就像拼圖游戲的邊界與彩色區域拼完之后,接著要“填充”那些剩余的區域。因為在前面幾個步驟中,大部分重要信息已經獲取,所以不必全面閱讀。
跨越障礙
在精讀階段結束后,仍會有未完成的部分。這是因為我們最好避開那些特別困難的地方,不要單方面強行解決。再聯想一下拼圖游戲的過程中就會清楚為什么要如此:絞盡腦汁找出連接的“難點”的圖塊既費時又費力;這就像勉強拼入某一塊,或用剪刀去剪(也就是說,你假裝已經根據上下文理解了,而實際上則沒有),都是徒勞無益的。學習材料的難點對其隨后部分的理解并不總是很重要,而暫時撇開不管則有很多好處。
*如果不急于立刻處理這些難點,大腦會潛意識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大多數人考試時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些問題一時難于解答,但在做完其他題目再回頭看時,答案卻自己“蹦”了出來,難題常常顯得出奇地簡單。
*如果晚一點再回頭處理難點,則可以從兩側著手處理。出了這一點明顯的優勢外,從“上下文”考慮難點(就像拼圖中難拼的圖塊一樣)還可以讓大腦自動“完形“的傾向得到充分的利用。
*撇開難點,繼續向前,可以放松精神, 避免傳統學習法所帶來的弊端。
大飛躍
縱觀人和學科的歷史發展,它總是由一系列相當規則的按邏輯關系連接的小的進程組成,但其中總會有一些大的飛躍。那些”大飛躍“的倡導者憑直覺感知到了這些新的進步(綜合左右半腦的功能),然而卻遭到嘲弄,伽里略、愛因斯坦便是如此。當他們一步步解釋他們的理論時,別人也慢慢的理解和接受了。一些人的思維停留在它們的解釋的開始部分;而另一些人,如革新者,則更接近他們的結論。這些革新者在得出結論之前,跨越了大量按步就班的步驟。學生如果能以同樣的方法去學習,如果也能跨越一些小區域,那么他就有有更大的余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然的創造力與理解力。
復習
完成了總覽、預習和精讀后,如果還有知識的有待發掘,還有疑問需要解答,就有必要復習了。這個階段很簡單,就是完成前幾個步驟為完成的部分,并將那些值得注意的信息重新斟酌一番。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從前認為相關的那些信息只有不到70%最終會派上用場。
邊學邊記筆記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寫在書上的筆記
*不斷擴展的思維導圖
寫在書上的筆記包括:
*下劃線
*由學習材料所激發的感想。
*批判性標注
*在重點或值得注意的內容旁邊畫直線
*在模糊或疑難的內容旁邊畫曲線或波浪線
*在你希望進一步研究你所發現的有疑問的內容旁邊畫問號。
*在精彩的內容旁邊畫感嘆號
*用自創的符號對那些于你的目的有關的內容做標記
如果書不是很珍貴,你可以用自己的顏色編碼在書上直接做標記。如果書很珍貴或是從圖書館借來的,你可以用便條貼做評注或用非常軟的鉛筆書寫。如果鉛筆足夠軟,而且涂改時用的橡皮也很軟,那么對數的損傷會很小,甚至是小于用手指翻閱所帶來的損傷。
用思維導圖記筆記
隨著學習的進展,為課本的結構制作思維到吐,你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很好地用的學習工具,而且與拼圖游戲中一點點按圖拼湊的過程很相似。隨著學習的進度不斷擴展思維導圖的好處是,它能將大量的信息進行整合并使之具體化,否則它們就會永遠讓你感到困惑。不斷擴展的思維到吐還可以讓你迅速地回頭參考已經閱讀過的內容,而不必再一頁一頁地去翻看。在完成了一定量的基礎學習之后,思維導圖能使你明白疑難點在哪里,以及你的主題與其他主題是在什么地方產生聯系。
就這一點而論,它能讓你保持在一個創新的狀態,使你能夠:
*將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
*認識到它與其他領域的相關性
*在有分歧及疑惑的地方做適當的評論。
學習的最后階段包括對筆記和思維到吐進行整合,整合后的思維導圖就可以作為以后學習與復習的基礎。完成這一最后階段之后,你應該像做完拼圖游戲一樣,慶祝一下!這聽起來有點滑稽可笑,但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完成學習任務與對自己的鼓勵聯系在一起,那么學習將會被富裕令人愉快的氣味,未來的學習效果也將更加顯著。一旦學習順利進行,你最好保持巨大的“大師級”思維導圖,概括學習主體的主干與結構。
除了學習結束后要及時復習之外,持續復習也很重要,而且應該參照第五章有關記憶的內容進行計劃。我們知道,記憶在學習結束后不會立即衰退,而是先上升,再持平,然后陡跌。我們應該再記憶開始跌落的那一刻起復習,使記憶量一直處于頂峰狀態,并把知識融會貫通,使之保持一兩天,然后再進行復習
相關閱讀:托尼巴贊有機學習準備策略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