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改造制作”的工夫,這種通過迂回、間接的途徑去找得問題的答案的認識活動,就是思維活動。思維過程是我們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正如感覺、知覺、表象一樣,思想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樣是客觀世界。但是我們的思維過程卻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它反映出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聯系和關系。
間接性、概括性正是思維過程的重要特點。
這里有兩塊外表極其相似的金屬,我們要知道它們之間哪一塊比較硬一些。我們看,看不出;我們摸,摸不清;我們嗅,也嗅不到。任憑我們直接地感知它們,我們得不到精確的答案。我們得“開動腦筋”想個辦法。我們使它們相互摩擦,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塊上面留有傷痕,而另一塊卻沒有傷痕。根據這個,我們就可推想出那塊沒有傷痕的金屬比那塊留有傷痕的金屬要硬一些。
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觸覺直接地感到這兩塊金屬各自的硬的屬性。但是這兩塊金屬當中哪一塊比較硬?這個問題的答案卻不是我們直接地感知到的,而是根據觀察兩塊金屬互相作用的結果間接地推想出來的。
其實,任何一種科學,都能給予我們許多間接認識的例證。例如,醫生檢查病人的體溫和脈搏,聽視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就能斷定為直接觀察所不能達到的病人內部器官的狀態。巴甫洛夫通過條件反射的研究,就能探知為直接觀察所不能達到的大腦皮層中所進行的生理過程,就能認識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
這樣通過事物相互影響的結果或通過其他媒介來間接地認識事物,是思維過程的第一個重要特點。
當然,認識自然界和社會上更為復雜的現象,較之認識兩塊金屬孰硬孰軟,則需要更為復雜的思維活動,但這種認識的發生在原則上是相同的,這些思維活動,都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以取得一種間接認識的過程。
然而,這種間接認識之所以可能,首先有賴于我們對事物的概括的認識,有賴于我們對事物的一般特性的認識。比如說,我們為什么會推斷出那塊沒有傷痕的金屬比那塊留有傷痕的金屬要硬一些呢?這是由于我們在生活實踐中概括地知道金屬的相對硬度與摩擦成傷之間的因果關系。沒有這種概括的認識,我們是不可能間接地得出如此的推斷來的。
在我們生活實踐中,我們不止一次地遇到或傳聞諸如此類的事實:石頭碰地板,地板就傷;鐵錘敲石塊,石塊就碎;菜刀砍鋼板,菜刀就要缺口……我們概括了我們所觀察的諸如此類現象,得出這類現象的一般特性,發現這類現象之間的規律性的聯系和關系:每當兩個具有相對硬度的物體相摩擦時,其中較硬的常常會擦傷那硬度較差的,這種規律性的聯系和關系不只是存在于某一次某兩個物體相互摩擦之中,而且具有一般的性質,它存在于任何具有相對硬度的兩個物體相互摩擦之中。
這種事物的概括認識,對事物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聯系和關系的認識,是思維過程的第二個重要特點。
由此可見,人的思維決定于外界的客體,但是外界的客體并不是直接地、機械地決定著思維,而是通過人的內部條件,通過人腦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的過程而間接地決定著思維的。
人的思維的特殊性還表現在人進行思維時,不只同直接感知到的現實打交道,而且也同以語言文字體現出來的知識系統打交道。
個體的思維的發展是在個體實踐活動中通過掌握知識的過程實現的。掌握知識這個過程本身就要求相應地促進為掌握這些知識所必需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為以后知識的掌握創造新的內部條件。
知識系統反映著客觀事物發展的邏輯,個體在掌握這些知識系統的過程中,也就逐步發展自己的智能,形成自己的思維邏輯系統。個體所掌握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知識,參加到個體的思維過程中并不斷地發生著作用,同時,個體在運用這些知識系統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取得新成果的過程中,又使社會原有的知識系統得到發展。人的全部智能的發展就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發展著的思維同社會形成的知識系統的客觀內容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經過螺旋式的途徑而完成的。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