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允許我做個自我介紹。我叫李全紅,是邯鋼能源中心的一名的職工。我之所以敢站在這個講臺上,不是我有多么高的專業水平,而是和在座的各位一樣,我也是一名家長,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奶奶。在教育我女兒和小孫女的過程中,我有很多的教育體會希望能和各位家長分享和溝通。而我認為在所有的職業中,唯有做家長的,當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這個職業是你今生永遠不能夠下崗的職業。大家認同嗎?
所以今天的分享分兩堂課上,第一堂課是家長課,重點解決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問題。第二堂課是讀經展示課。
有了子孫,我們自然就當上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名者命也”。你也就自然應該擔任起這個角色所賦予您的使命。有了孩子自然當上父母的爸爸媽媽們,您有沒有想過在眾所多的職業中,很多都是要求培訓后上崗的,比如司機要培訓取得駕駛資格后才能開車。特種作業也要持證上崗等等。而你作為父母,是不是個合格的父母呢?你要把孩子帶到什么方向,你清楚嗎?因為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的不了解,不能給孩子適性的教育,致使孩子形成很多的社會問題,到那時候已經是后悔莫及。
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屈開老師在我們邯鋼對家長們做過一次報告,她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話,至今我仍然記得:她說“孩子有病,家長吃藥”。
大家請和我一起重復這句話:“孩子有病家長吃藥!”那么,我就要問問各位家長了,教育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個什么問題?
我的車間書記和同事談話中聊到教育的問題,感慨的說:“那你說要想給孩子一杯水,咱還得準備一桶水!。”很多家長是不是也是這么想的?而我卻說:“即使你有一杯水,也要給孩子指條河!”大家聽懂嗎?其實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個方向性的問題!也就是說,給孩子指條河是戰略問題,準備一桶水是戰術的問題。指條河是仙人指路,引領孩子往道上走的問題,是道的問題,準備一桶水是術的問題。假如方向錯了,那也就是說不在道了,那么學得再多反而離目標會越遠。舉一個的音樂系高材生馬加爵的的例子,鋼琴過了10級,國際上都拿過獎的高材生,卻成了一個危害社會的殺人犯而被執行槍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反過來說,如果方向對,那么只要是在道上,或徐或急,或快或慢,那總是離目標越來越近的。反之,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
所以,大家想教育首先應該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方向問題,對吧?!那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個前提:就是說哪個方向才是對的?那也就是說你要把孩子往哪個方向上帶,而我認為,最急切要解決的是先成人后成才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教育是一定要有結果的,不是好結果就是壞結果。教育是因,孩子是果。你種什么因就會有什么果。
我想起來王鳳儀先生的曾孫女王元五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孩子出了問題,她常常會反問家長:你包的餃子,什么餡兒,你自己不知道嗎?
所以我想和家長們分享的是:學什么是方向問題,而怎么學是方法的問題。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印證了這個觀點。孟母把家搬到了墳地,孟子學會了哭喪,搬到了市場,孟子學會了買菜,搬到了學堂,孟子學會了讀書。
這個故事說明環境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影響是多么的重要?梢哉f環境熏陶是最輕松、最有效、最關鍵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說明早期為孩子創設的環境,是孩子學習的摹本,而孩子是在模仿中習得的。這是孩子的習得各種能力的特點。
那么,孟子之所以成圣成賢,跟什么有關系?跟他早期的生活環境有關系,跟孟母的見地有關系。也就是說和孟母的認知觀念有關系,所以這堂家長課的目的是想開啟家長對早期教育的認知的大門。
那么,如何創設和利用教育環境呢,教育環境又包括哪些因素呢?首先我們的認識要有足夠的高度和健全的格局。環境包括哪些因素呢?我覺得應該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施教者的心理環境。
首先包括優美的人文情懷。圣賢說“德為人之本,孝乃德之源”,又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優美的人文情懷是環境教育的第一要素。如何創設呢?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什么是“本”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边@就是經典帶給我們的孝文化,。其價值不僅限于文字本身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語言后面蘊含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境界;“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氣概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格局。這才是我們孩子成人成材的根本所在,正是所謂的扎根教育。童蒙幼兒園的孫園長多次講過一個長版短板和桶底兒的原理,比喻的非常恰當。那么這樣的環境真由有家長給予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初入社會,到了幼兒園,園長和幼兒園老師就是孩子教育環境了。
還有優美的大自然、優美的潛腦音樂,依據陳功雄博士的觀點,要精心選擇每秒鐘振動8~13次左右的輕松的阿爾法波的音樂,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全腦開發。還有優美的圖畫和優美的語言通過書本字畫和聽讀機等載體,以現代教育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為指導,創設與利用最佳的教育環境,能夠有效的支持每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
我最初做早期教育是郵購了一套武漢大學馮德全教授的《0歲方案》,當時是45元一套四冊的小冊子,讓我和我的女兒受益終生。讓我體會到早期教育的無限魅力。她是奠定人才大廈的基石。
我記得在我的孩子2歲3個月的時候我做過的一次演講題目就是《早期教育的關鍵是家長要有早期教育意識》。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一是孝親。父母親衰老的速度,總是大于兒女成熟成長的速度。做子女的請您們抓緊時間,對父母多盡一份孝養之情吧,人生上演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還少嗎?第二是行善不能等。記得我又一次遇到一對老夫婦,說他們是山東菏澤人,兒子是精神病人,跑到了邯鄲,他們聞訊找到了邯鄲,身上的錢花光了,想讓我幫她們吃點飯。我把他們帶到了李先生面館吃了飯。這件事和別人溝通過,別人說,你也不怕他們是騙子。我說,那時那刻,我要做的是安頓好我自己的良心。若是不幫,恐怕過后我的良心會感到不安的。人生第三件事不能等的,就是教育。尤其是0-6歲的早期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人出生后的頭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人生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如果從生命的變化,生命的適應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0-3歲這個階段實際上比3歲以后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大,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可以把這三年看做是人的一生。兒童是人生的另一極”。這是不是正好暗合了老輩子留下來的一句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腦科學研究表明:如果說人的大腦成熟度為100%的話,0-3歲,人的大腦發育已經達到了60%,3-6歲又發育了20%;6-12、13歲又發育了20%。所以說0—3歲時教育的黃金期;3—6歲時白銀期;6-13歲是銅鐵期,之后還有草紙期,到了成年就成了稀泥期,是稀泥糊不到墻頭上的意思。
那么在人的早期階段有許多的敏感期、關鍵期和教育的最佳期。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都比的故事,小都比出生時由于眼角膜發炎,醫生給他纏上了繃帶,三天后打開繃帶,小都比卻再也看不見了。經研究發現孩子視覺神經發育的敏感期,就在出生后的前三天,錯過了最佳期的訓練將終身在黑暗中度過一生。再講一個“長胡子的鵝媽媽”的故事。心里學家勞倫次做過一個實驗,他發現小雞小鴨都有認母的敏感期,他們是把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那個帶他們玩耍的人當做了媽媽,她把出生后的小鴨和鴨媽媽分開,小鴨就把他當成了媽媽,他走到哪里,小鵝就跟到哪里。還有現在很多醫院等不及生產,就直接剖婦產。孩子在生產過程中是皮膚的敏感期,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會造成很多的后遺癥,比如皮膚的嚴重饑渴,安全感不足,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烈渴望撫觸,甚至青春期早戀等等。
所以孩子敏感期的教育,真的是最佳期的教育,最自然的教育,真的是你教什么有什么,這個時期的教育又被稱為潛意識教育或潛教育。有人把早期教育當作一種投資,而且投資的是一支原始股,我體會早期教育的是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最節約成本的投資,搞保險和直銷的朋友經常講復利的誘-惑,而早期教育的效果比復利培增更有誘-惑。
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是,右腦發達,完全不用理解就可以記憶。胎嬰幼兒的“適應性學習”及其獲得的敏感、印刻記憶、情境領悟、本能模仿、活動興趣和無意識探求等心理特點,是早期教育的心理學依據。
其實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有方向的:那就是把優良性格的培養放在首位,把孩子培養成為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造精神有大格局的人。
性格不是靠說教和灌輸,完全靠不露痕跡的潛教育。并且給出了我們教育的方法:生活中教,游戲中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環境濡染,榜樣誘導;對牛彈琴,只管耕耘;玩中有學,學中有玩;積極暗示,寬嚴并濟;施教育愛,不可溺愛;講究愛態,控制情緒;教會生活,教會學習;教會創新,教會關愛;培養良好習慣,形成發展定勢。
方向有了,方法有了,教材在哪里?也就是說我們教給孩子什么?要教的太多了,就像做一只木桶,需要的木片太多了,我現在重點說一說這個桶底原理。
著名的讀經教育專家王財貴教授說過一句話,教就教給孩子一輩子都能用的東西。那就是經典。之所以叫經典是歷經的時代的考驗和洗禮,至今都有存在和傳承價值的精華所在。經典又包括很多,比如藝術類的經典、音樂、美術的,文化類:中國的儒釋道文化經典和國外的圣經、古蘭經等等。咱們今天就談一談中華文化的經典。
經典誦讀活動表明,在兒童0-13歲記憶力發展的黃金階段,讓其誦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記憶一些永恒的經典作品,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極其重大的作用,誦讀經典是一種適合兒童的最簡潔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兒童經典誦讀就是要讓兒童在成長的最關鍵時期,通過誦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使其天賦與潛能在輕松愉悅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同時又能達到開啟智慧、學習語言以及提升素質、奠定人文底蘊的綜合目的,使兒童日益變得善良聰慧、知書達理和樂觀堅定。
那么,明確讀經的重要性了,我們該怎么讀,才能保有讀經的熱情和讀出效果來呢?!
首先,是環境濡染讀經法。為孩子的誦讀營造一個輕松而舒適的環境。我提倡全員讀經,在家里全家共讀,在幼兒園全園共讀,成人要把讀經當成是自己心靈成長的需要,要改變為孩子才讀經的心態。最好創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會樂意親近經典。對三歲以前的孩子不提任何的要求,只要家長靜定下來手捧經典誦讀,孩子只要聽就會產生興趣,平常沒事了,無論孩子在什么狀態下,行住坐臥,都給他播放經典的音頻,讓經典的音頻散播在空氣中,伴著孩子的呼吸,內化在孩子的生命中。這里舉兩個實例,我們樂悠悠讀經班的小朋友叫月月,比我們家的孫女樂樂大不到一歲,當時樂樂1歲半,月月2歲4個月,我們的讀經方式是,大人讀,孩子聽,三個月之后月月能給我們當老師,把整篇的千字文讀下來了。這是我愛人親眼所見的早教成果,他對早教更有信心了,當時樂樂還不太會說話,無從表達,但是樂樂從來都不反著拿書,每次出門她都提醒奶奶拿著聽讀機,現在樂樂兩歲一個月了居然也能讀《千字文》第一篇了。他們的學習完全是無意識學習,或者叫做潛意識學習,效果真的是令人欣慰。讀經教育專家王財貴老師,在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的這場演講中爆出一個很少為人所知的秘密,他講到越小的孩子越有這種兼聽能力,孩子甚至能同時接受5-10種信息。而這種能力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到了成人期就會所剩無幾。所以不僅要為孩子布置國學經典的音頻環境,同時還要播放古典音樂和外語經典等多種精神營養的音頻環境。所以我家用了三臺聽讀機放在不同的孩子活動的房間里。使聽經、讀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被經典浸潤泡大的孩子自然會感覺這些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興趣是從熟悉中來的。舉個例子;我家的小孫女當時1.4歲,有一次我帶她到姜老師那里玩,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當老師播放道德經的時候,正在玩耍的樂樂,臉上突然綻出喜悅的笑容,在陌生的環境里好像見到了久違的朋友一樣。
還有要強調的一點是,目前讀經機市場良莠不齊,有很多帶低音炮的讀經機,所產生的駐波掩蓋了聲音的本質清晰度,長期聽會損傷孩子的稚嫩的聽力系統。所以在選擇讀經機是,大家一定要選擇聲音干凈、清純、沒有駐波帶來的沉悶感,沒有電流的雜聲的高品質的讀經機。因為孩子的聽力需要保護,孩子能聽到20赫茲至2萬赫茲的音頻,而成人卻只能聽到500至5000赫茲的音頻了。及早的開發聽力,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說聽的品質決定生命的品質。
再有, 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獎勵,不強迫。孩子只要反復念,自然就能背誦下來。反對強制,反對把經典誦讀當成一門功課來進行。剛開始孩子可能會不習慣,當你讀經的時候,他會有一些小的狀況,你只需要告訴他,你先玩吧,媽媽在讀經,一會陪你玩。這個階段是個習慣建立的階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動作重復21次,就會建立一種習慣模式,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第三,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現三分鐘熱度,避免有嘗試的心態。既然目標認準了,那就大量的行動吧,佛家講:“信愿行”相信---發愿----行動----就會產生大量的結果。
在這里呢,在這里我想向大家介紹全球讀經的首倡人王財貴老師的讀經方法,非常簡單,一學就會的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讀。學習外文經典,怕自己發音不準,這六字真言就變成了:“小朋友跟它讀”,這個它是你家的音響。怎么讀?王財貴教授講了四點:及早讀經,從知道就讀,老實讀經、(讀真正的經典)、大量讀經(字數多遍數多)、快樂讀經?鞓纷x經是建立在前三個的基礎上的。
然后我還想向大家介紹賴國全老師的讀經方法。
我們講培養一個人就像蓋房子一樣,有地基,有結構,有裝修,那么對應這三個部分,我們把經典分成三個部分。
凡是教孩子做人的經典統統叫做基礎類,這類經典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還有《朱子治家格言》、《德育啟蒙》,還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為什么這樣分呢,因為這些都是以教育我們做人為主的,做人是基礎,是地基。一個房子有了地基,這個房子能不能使用了?不能,還要往上蓋,一定要有結構,一個房子做得很高,現在的房子50層、100層,大家想想一定要有一個什么東西?有一個筋字的,叫鋼筋。如果我們要把一個人培養成有50層、100層結構的,我們的結構里面一定要有一個帶“經”字的,那么人生中的經是什么呢?
所以第二類的經典,是結構類的!兑捉洝、《道德經》、《孝經》、《詩經》、《黃帝內經》等。不必用理論來理解這些經到底有什么好處,只要我們設想一下,假設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把這些經讀完了,背完了。到他到二十、三十歲,大家試想下這是個什么概念,會不會很優秀?可以說,這樣的孩子是大結構、大格局。
這是基礎類和結構類,除了基礎和結構,剩下的就是裝修了。那我們家長都是喜歡裝修,所以大家讓孩子學唐詩宋詞對不對,這些都是裝修;我們都喜歡讓孩子學唱歌、跳舞對不對,這些也是裝修。
現在我們來看看上面分類的這些經典,大家數一下,總共有多少本?對,近20本,大概多長時間能讀完,讀熟?10年?20年?可以這樣講,90%的人,一輩子學不完。對一般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難把這些經典讀完,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一套方法。請問大家想不想學習這套方法?(觀眾:想!)
這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紹的累積式教育法,叫做“137學習法”。
1是讀經的次數,每天讀一遍,至少讀一遍,一遍大約10分鐘。
3是讀經的內容,每天最少讀三樣,一樣10分鐘,三樣就三十分鐘對不對?所以剛才我說要大家付出的時間,僅僅是每天半小時。
7是讀經的周期,同樣的內容讀七天,就是連續讀七天。
這就是137,非常的簡單,而且137也是可以變的,各家的情況不一樣,比方說私塾的孩子,這里的孩子時間比較多,怎么利用呢?半個小時太少了對不對?可以變成737,一天可以讀七遍,這個次數,我們建議不要超過七,我們等會再詳細講一下七。3也可以變,假如你讀3樣感覺不夠,就可以讀7樣,這樣就變成777,777最少要4、5個小時,這是可以靈活變化的。
137,就每天一遍,每天讀三樣,連續七天。請問大家聽懂了沒有?簡單不簡單?(觀眾:簡單。)
用這樣的方法我為我的小孫女定了一個讀經計劃,用兩年的時間,把近20部經典存入孩子的大腦“芯片”里。那時,她三歲半。我準備在用兩年的時間來一次大循環,在孩子6歲之前,象給佛裝藏一樣,把經典儲存在孩子的內存里。以便讓孩子在今后的生命長河中慢慢的反芻和領悟。你把錢給他存在銀行里,還害怕他今后不會花嘛?!
第四,教孩子讀經背書,得記住一個原則,只讀原文,不求理解、正音識字、不要跳章、不要跳節。盡管一路讀下去。不要以成人對經典難易的看法來衡量課程的深淺,兒童的學習潛能和吸收力是成人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們主張讀善本,這樣不會漏掉經典帶給我們的能量。
這個學習方法有三大綱領八大原則,我們也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個綱領就是簡易性綱領。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必須比較簡單才能把它堅持做下去。為什么要簡單?因為復雜了做不久。我叫你一天讀10多個小時,20多個小時,堅持一天也許可以,但第二天可能就做不下去了,不能持久,而簡單的才能長久。易經上說,“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有親,感到親切才能愛上他,愛上他才能可久。簡單容易才能跟從,才能做得有功。我們很多人讀書是不一定有功的,“有功則可大”,所以一點一滴地累積,一天砍一刀,但是這一刀是非常有力量的,要你一天砍一百刀,前面幾刀是有力的,后面的沒力氣了,這叫無功。所以這個有功是很重要的,簡單才能做大做長久。
第二個綱領是多樣性綱領。我們是要求讀多樣,這個原則,是我們從生活中歸納出來的。請問大家每天吃飯,桌面上是幾個菜好吃還是一個菜好吃?如果說一個菜好吃,就讓他連續吃幾天,幾十天?會不會好吃?一樣很難做下去,會非常的辛苦,但是多樣就變得很簡單。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假設我們讀一個半小時,只讀一本。大家想下兩歲的孩子能行嗎?許多孩子是坐不下去的,但是十分鐘就換下一樣,就顯得非常輕松。這個是多樣性的實踐,通過我們驗證,很有用。
第三個綱領是周期性綱領。大家說,一周是多少天?七天,我們的文字很有意思,里邊就說清楚了,一周就是七天,一個周期就是包含一周七天!兑捉洝,五千年的書,上面就寫了“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贝蠹铱梢泽w會這個七在應用中的神奇效果。
累積法除了三大綱領,還有八大原則。
第一條是當下讀經原則。以前我們不知道,也沒有方法,但是現在知道了,從今天晚上,從明天就要開始。我們大人讀經,沒有小孩讀經那么厲害,但是不厲害也沒有辦法,他讀一遍就能背下來了,我們呢?就讀十遍,我們要笨鳥先飛。
第二是全家讀經的原則,家長的熱情、有伙伴、有平臺,積極暗示,欣賞,使讀經不僅是快樂,而且是幸福。 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家長比賽,讓孩子當小老師,讓孩子有成就感,你說孩子能不快樂嗎?到了讀經時間你不讀恐怕都不行了。家庭也就因為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而變的和諧溫馨了。
第三是科學讀經的原則。讀經非常好,方法更重要,如果方法不好,堅持做不到。因為讀經跟吃飯就是一個道理,讀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這樣簡單。
第四是系統讀經的原則。什么叫系統?我們就說蓋房子吧,鋼筋很好,那我們就光用鋼筋行不行?還要水泥吧?還要磚吧?還有其他材料,科學搭配,這就叫系統。我們說這個經典很好,弟子規很好,就光讀弟子規行不行?論語很好,就光讀論語行不行?不行!還要很多的,營養要均衡。我們吃飯的時候也是要這樣,我們說豆腐好,就天天吃豆腐,青菜就不用吃了嗎?說青菜好,就天天吃青菜,其他都不吃行嗎?這就是系統的概念。
我們剛才的分類,系統的讀經最少要一、二十部,所以我們講,真正的經典教育不能只靠學校、幼兒園。但是我們在做努力,有的學校領導有這樣的遠見,愿意開展系統讀經,我們會配合他們提供很好的方法,去幫助他們。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學校、幼兒園的領導能夠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勇敢地開展真正的系統的經典教育。
除了這四大原則,用來指導我們進行真正的系統的經典教育之外。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很多讀經很久但效果并不理想的家庭,孩子書是背了不少,但是交往呀,生活能力呀,特別是主動性、創造性各方面都不理想,表現不好,問題出在哪里,根結在哪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又總結出讀經教育“四不離”原則。
第一,不離家庭的原則。小孩子讀經很好,把孩子放到私塾,只說明一件事,你想偷懶,你自己不想讀,把孩子交給別人,讓別人負責對不對?這樣我們會失去一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很好的機會,我們不主張孩子離開家庭,除非不得已。一個小孩長期在沒有父母的環境中成長,心理各方面是有問題的,起碼親情會缺失;一個家庭長期沒有孩子,你們夫妻倆可能也會有問題,所以最好不離家庭。中國文化講究修身,下面還有什么?是齊家。一個孩子長期不在家里,如何學習齊家?孩子要學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道理,所以要不離家庭。沒有辦法,選擇私塾的孩子,最少也要一周接回家里一次,長期遠離家庭,幾個月,甚至長年不見父母的做法,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利的。
第二,不離社會的原則。有些讀經推廣人士認為社會很混亂,很容易污染我們的孩子,所以覺得放在沒有污染的地方就好。我們要思考一下,一個孩子長期在所謂沒有污染的地方能不能成材?好比一棵樹苗,放在溫室里,能不能成為參天大樹?不能。池塘里一朵最漂亮的蓮花,是長在在污水里?還是清水里?如果水很清,很干凈,什么污泥都沒有,根本開不出花來。
那么一個人的成長,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才可以呢?我們縱觀歷史,幾乎所有優秀的人才,杰出的人才,沒有一個是順境中成長的。我們也會擔心孩子在社會這么復雜的環境成長,難道真的不會受污染嗎?會的,所以要讀經典,讓經典去引導他。給他一盞指路的明燈,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如果不學經典,我們才真的要擔心他。我們看,一本小小的《三字經》里面就有很多智慧:“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遍L期的朗讀就會潛移默化地知道要“親師友,習禮儀”,還有“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孩子經常朗讀,自然就知道小時候要努力學習。所以,經典會導向,會慢慢地滲透進孩子的心靈,熏陶孩子,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應該怎么去判斷是非,在復雜的環境里完成自己的判斷,才能最終成為人才。而關在溫室里的孩子,在一個完全沒有,自己認為完全沒有污染的地方,事實上恰恰是培養不出人才,所以要遵守不離社會的原則。
第三,不離生活的原則。剛才講了,讀書就像吃飯,讀經就跟吃飯一樣,要不離生活,生活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有人說讀書,讀了又不懂,對不對?所以他就不讀,你不讀又怎么會懂呢?生活告訴我們,如果說吃飯,吃一口又不飽,吃了又不飽,所以就不吃,你什么時候能飽?不吃又怎么能飽呢?吃了不飽怎么辦?小朋友,吃了一口飯不飽怎么辦?(場下孩子回答:接著吃。┙又裕瑢Σ粚?這不就對了嗎,接著吃不就行了嗎,一碗飯不飽再吃一碗。那讀經讀了又不懂怎么辦?讀了不讀怎么辦?(場下回答:接著讀。┰僮x不就行了嗎?一遍不懂,再讀再讀,讀他幾十遍讀他幾百遍,我看他懂不懂?讀他十年讀他二十年,看你懂不懂。孩子有這種生活中情景領悟的本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不離圣賢教誨。所有的經典都會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我們要不離圣賢教誨,圣賢告訴我們,凡事積小成高大,不需要我們做大事,我們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不到的事我們不要考慮。讀了要懂,這個是做不到的,誰知道懂不懂啊,讀了以后馬上就去應用,這個更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讀,所以我們只有把讀做好,該懂的時候就懂了。
剛才我們列出了這么多的經典,如果沒有一套科學的方法,是很難學完的。我們的137學習方法中間有個3,即三線程。
第一個線程,學經,(六經)這是首當其沖,必需趕緊安排的。經有《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孝經》、《金剛經》、《詩經》等。
第二個線程,是典的部分(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第三個線程,是基礎類及裝修類的!度纸洝贰ⅰ兜茏右帯、《文學啟蒙》、《詩詞啟蒙》等等。
根據這個三線程的安排,我們在經典分類中提到的內容,快的一年時間,可以學完了;如果覺得一年不夠,可以再加一年,進行加強;如果感覺還不夠,可以再加一年,進行鞏固。這樣,孩子一生的基礎和結構,用三年時間,可以輕松地完成,大家覺得這樣做有沒有價值?為了孩子的一生,愿不愿意付出三年時間?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假如我們只有一桶水,我們也要指引給孩子一條河!讓我們從現在起,讓孩子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
好,今天,通過以上的演講,我們達到了一個共識。就是讀經就從今天,從當下開始,大家認同嗎?
讓我們一起讀經吧,就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大家左右和旁邊的朋友擊掌拍手,和我一起高呼三遍,然后喊耶!
我們一起讀經吧!
我們一起讀經吧!
我們一起讀經吧。!耶~~~~~!
謝謝大家!
首先,是環境濡染讀經法。為孩子的誦讀營造一個輕松而舒適的環境。我提倡全員讀經,在家里全家共讀,在幼兒園全園共讀,成人要把讀經當成是自己心靈成長的需要,要改變為孩子才讀經的心態。最好創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會樂意親近經典。對三歲以前的孩子不提任何的要求,只要家長靜定下來手捧經典誦讀,孩子只要聽就會產生興趣,平常沒事了,無論孩子在什么狀態下,行住坐臥,都給他播放經典的音頻,讓經典的音頻散播在空氣中,伴著孩子的呼吸,內化在孩子的生命中。這里舉兩個實例,我們樂悠悠讀經班的小朋友叫月月,比我們家的孫女樂樂大不到一歲,當時樂樂1歲半,月月2歲4個月,我們的讀經方式是,大人讀,孩子聽,三個月之后月月能給我們當老師,把整篇的千字文讀下來了。這是我愛人親眼所見的早教成果,他對早教更有信心了,當時樂樂還不太會說話,無從表達,但是樂樂從來都不反著拿書,每次出門她都提醒奶奶拿著聽讀機,現在樂樂兩歲一個月了居然也能讀《千字文》第一篇了。他們的學習完全是無意識學習,或者叫做潛意識學習,效果真的是令人欣慰。讀經教育專家王財貴老師,在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的這場演講中爆出一個很少為人所知的秘密,他講到越小的孩子越有這種兼聽能力,孩子甚至能同時接受5-10種信息。而這種能力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到了成人期就會所剩無幾。所以不僅要為孩子布置國學經典的音頻環境,同時還要播放古典音樂和外語經典等多種精神營養的音頻環境。所以我家用了三臺聽讀機放在不同的孩子活動的房間里。使聽經、讀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被經典浸潤泡大的孩子自然會感覺這些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興趣是從熟悉中來的。舉個例子;我家的小孫女當時1.4歲,有一次我帶她到姜老師那里玩,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當老師播放道德經的時候,正在玩耍的樂樂,臉上突然綻出喜悅的笑容,在陌生的環境里好像見到了久違的朋友一樣。
此文是我的朋友李全紅所寫,以下是她作為一個奶奶對教育孩子的看法,我作為一個父親,對此也很認同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她是邯鋼能源中心的一名的職工。聯系方式18303203737.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