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學習方法論壇 > 學習方法 > 系統學習法的層次和操作理念

系統學習法的層次和操作理念

2014/5/6 02:28 作者:路逍遙 本文已影響:1937人 
一、系統學習法的層次
系統學習法有四種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
1、樹狀結構。
最初,樹狀結構從大輪廓理順。這可以看書的目錄。
大輪廓,即第一層分支(章)了解以后,可以理第二層分支(節)。掌握的標準是能夠離開書本不雜不漏地口頭復述。

對于課本或應試復習,第三層分支一般是指每一個知識點的概念、定義、特點和狀態描述、另外形態、適用范圍、來由和出處、引申和發展、分支、作用、交叉歸屬、歷史和方向這幾個方面。在看書、理關系的時候就要不斷地提問自己這些問題,為自己找到答案。如果這些方面在教材上講的不具體不全面,可以到圖書館或書店查閱相關的材料,和同學探討,也可以詢問老師和經驗豐富的人。

經�;貞涊喞踔琳豢脴�,發現有含糊、不明確的部分要盡快翻閱教材或相關資料,在模糊處再看一次。掌握的標準是能夠清晰地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初學者可參照課本的目錄,理順關系。系統學習法用得熟練以后,應該是自己歸納總結出樹狀結構。

2、網狀聯系。
在學習的時候,應該有這種觀念:任何學習的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而任何出題都不過是這些關系的形式轉化(變形)、疊加而已。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出各部分間的直接聯系,把網絡結構初步地建立起來。但是有些部分和其他部分并不一定能夠建立直接的聯系,那么還需要發掘第二層、第三層關系。

要明確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綜合運用。
要在這過程中學會給自己出題,或者出題給別人做。講究出題的水準。
這個階段掌握的標準是能夠把大的網絡通過適當的語言充分地表述出來,能夠讓別人通過你的敘述聽懂這些關系。

3、由點及面。
由于各部分間存在著聯系,由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拉起樹狀結構。
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基礎,都可以充分有效地發散開,讓其他部分為其服務。
這已經是游刃有余的境界。

4、包容。
引入其他學科,或生活實踐。這樣,學習一門學科可以提高其他學科]的認識和境界。在我們碰到一個學習內容的時候,就應該力圖將它統一到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中。分析以上三種層次,其實不過是將學習內容清晰化,找出種種特征,共性和外界關系的接口,從而在鄰近的知識域中與自己熟悉的內容結合,并啟發思維,拓展認識空間。以火把的更多加入照亮更廣闊的空間。黑暗中,智慧和希望就是光明。

學科之間并不是割裂的。教育中把他們區分只是為了更清楚地看到他們,了解他們,不被復雜的聯系蒙住眼睛、理不出頭緒。但它們本身就是社會的各方面,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視角。它們能夠結合,是理論的必然,如果能夠結合,我們將會迅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可以說是“悟”,在“知”和“行”的基礎上讓人豁然開朗。這樣學到的東西,是真正自己的東西,誰都搶不去。哪怕會有遺忘,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撿起。
  
所謂層次,是針對境界來說的,因為我認為,學習就是一種境界的提高,只不過是看量變有沒有積累到質變而已。在還沒有真正掌握系統學習法的時候,可以簡單地把層次理解為步驟。按照這幾種步驟來學。我們可以看到,前兩個層次可以歸類為認知層次。如果能清晰認知,細致關聯,要應付并考好各類考試是不成問題的。后兩個層次更多的是知識的組織和再造,可以歸類為認識創新。這不但是要懂得,更多地是要思考,要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人都存在著發展需求。人對發展的放棄,并不是由于他不想發展,而是他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如果給他以比較殷實的基礎,他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他會追求自我實現。系統學習法就是為了最快、最有效地結構這一基礎。我們沒有必要在開始的時候強調后兩個層次。等前兩個層次都比較出色地達到以后,人自然而然地會從認識的限制中跳出來,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這時稍加指點,就會愉悅于后兩個層次豁然開朗的光明境界,漸漸凝聚自覺、系統認知的動力。

二、系統認識的要素
系統認識有整體、部分、關系、發展等要素。系統學習是要把學習對象當成是一個整體。先從整體來把握學習對象。即“看山是山”。再把對象合理分解,認識各部分的特點,尋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弄清具體關系和來龍去脈。即“看山不是山,是泥土、一塊塊巖石、樹木、一株株花草……”。然后按照整體輪廓整合這些部分,特別是相互之間的結構和組織形式,從宏觀角度把握量與度,特別要關注質變的臨界點。即“看山仍是山”。系統學習就是在整體與部分間積極相互轉換的過程。每一次轉換,都意味著一次提高。
  
1、整體
系統認識的整體要素是要求學習者具有整體感和完整意識。系統學習法最講究的就是整體把握。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先以最快的速度在心里建立所學內容的輪廓。在輪廓形成以后拆分成各小部分進行分析、比較和引申。對于細節,也應該盡可能地組塊,把小刺激聯合成大刺激,從意群把握。

舉個例子,我們要以“中國”這個詞,而不是“中”和“國”兩個字記住這個意群,然后與“美國”“尼加拉瓜”等聯系區分;我們要記住“新中國”這一整體而不是“新”+“中國”,并且與“舊社會”比較。意群越完整越好。(這和現在的漢字輸入一樣,真正想輸入快,就不是打字,而是打詞,盡可能以詞組的方式錄入。這里極力推薦拼音加加Fundset大詞庫集成包)

整個句子、整段話、整篇文章、甚至整個類別系統都可以如法炮制。我們在文章、對話中要獲得的是一個完整的意群,而不是支零破碎的片斷,這個整體越大,就越容易識別和記憶。整體感的獲得是有方法的。有幾種有段和途徑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整體感。一般我最常用的的是視覺印照和快速閱讀。視覺印照是指盡量的一次性地將所要認知的事物印照在腦里,哪怕僅僅是大致形體,沒有細節。

系統學習法強調快速閱讀。因為只有速度足夠快才能夠在心里有輪廓感。也許最初是蜻蜓點水,但心里有了個框架結構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被進展太慢而困惑。
  整體感是可以培養的。
  整體感的培養一般從……方面著手。
  整體感的培養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整體感培養的注意事項:寧可模糊,也要全局;寧可缺失,力求總括。
  
2、部分
認識是可以分解的。由大到小、化整為零。無論是哪一個學科,都可以將其簡單或繁復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知識點。認識是需要分解的。認識的分解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性,盡可能地從每一個細節去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適當地將需要學習的內容分解是學習有效性提高的途徑之一。將整體化成部分的過程就是畫出“體系樹”的過程。有時候,我們并不能非常有效地把部分分離出來,體系樹并不能畫得很好,但這并不重要。因為體系樹是在不斷調整的,隨著認識的加深,體系樹會越來越優化。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不強調體系樹的合理性、有效性正是考慮到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一開始的求全責備并不利于認識的發展。

系統學習法也強調細節。但那是在整體把控下的細節。這意味著要順著枝干摸到葉子,而不是單純為了葉子而摸葉子。積累是系統學習法對部分的要求。不需要大的成功,只需要保證每天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積少成多,最后的結果總能夠讓人瞠目結舌。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成功都是很遙遠的。人如果都是將時間放在等待機遇上,那往往會一事無成。只要我們認識到長城是靠一塊塊石頭、一筐筐泥土堆成的,一座宮殿也是一磚一石一木一瓦的杰作,就應該對自己有信心。只要認真做好規劃,將樹狀結構不斷充實完善,我們就是以觸手可及的小事來逐漸實現夢想。各部分需要組織。將部分組織起來就是將部分歸于整體。在一個方向上,前進一步,就是接近成功一步,就是成功,就是歡喜。將各種條件都準備好,將各種工序都做到位,人就能夠成功。而積累在于系統學習法,就是將各種知識點都放在妥善的位置,都掛在體系樹上,優化體系樹的結構以突出各知識點的存在,要能夠時刻感受及回憶起它們。胸有成竹,不僅僅是有著一根竹子的感覺和大致影像,還要有每根竹節、每張竹葉、每條竹枝的感覺和把握,這樣才能夠有形神的準確表達。
  
3、關系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只有將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相聯系,才能夠確立其自身。認識更是這樣。孤立的認識是沒有意義的。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更多地了解它與其它事物的關系。事物也正是通過這些關系才建立了參照系,明確了自身。在我看來,關系比知識點本身更重要,因為那更復雜,更難。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任何一道問題的提出,都是關系整合的代表。

沒有必要要求自己掌握所有的關系,那不現實。認識這些關系的信息獲取過程是有成本的,至少是以注意力為成本,以時間和精力為成本。其實,只要抓住主要矛盾,能夠達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足夠大,就行了。那些影響較小的關系,是不值得過多關注的。
  
4、發展
任何一個體系樹形成以后,不要以為它就是定型了,不會發展了。隨著事物的發展和認識的加深,應該及時地強化主要關系,進行體系樹的重組和優化。這樣人的認識才能夠發展。任何一棵樹都是成長的。不斷更新、變化、新陳代謝,才是生命力的所在。不但是知識點的增減,更是關系的獲得。
  
三、系統學習的操作理念
1、簡單的是最好的
信心:先由簡單開始,東西少了,才有信心去克服,不因為趨利避害的人的本能而逃避。等信心建立起來了,就不會滿足于簡單了。那時候再復雜也可以。
難度降低:這和降低期望療法是一樣的,為了更容易獲得成果,獲得成就感,便于檢視已經走過的足跡。
簡化:簡化有助于描繪輪廓,從整體把握。就如繪畫一樣,先用寥寥數筆勾勒出輪廓來。
Gopla認為,學一點是一點,得到一些是一些,這總比恐懼了逃避要好得多。用兩個小時快速地看完一本書,哪怕這個領域并不熟悉、完全陌生,理解的僅僅是20%,那也是20%,在這么短短的時間里能得到這些知識,比將這些時間放在自責和找辦法脫身要有效得多。等整體感建立起來,體系樹漸漸成型以后,再對不懂的部分各個擊破。
  
2、盡可能減少無效重復
系統學習法更象是一個補缺的方法。不懂,或者認識模糊就是“缺”,必須要將其及時補足。特別是框架已經搭好,需要為里面填充內容的時候。系統學習法的關鍵不在“學到了什么”,而是“還有什么沒學好”,把精力和時間放在還沒學好的部分。特別是在學習的平臺期,很久時間都沒有什么太大的進展的時候,單調地重復那些已經掌握的內容只會陷入沼澤,增加學習的惰性。這種自覺的補缺的意識或動力,就是我們需要不斷培養、不斷強化的完整意識。一般來說,把重點放在未知是最省時省力,也最有效的。我們只需要花最少的時間在對已掌握內容的掃描上,那也只是為了看看有沒有什么錯漏。
  
3、時時提問自己
系統學習法要求學習者不斷反思,不斷向自己提問:這講的是什么,由來,如何證明,與其他部分關系,對自己有什么用。也可以以此揣測該知識點會怎么樣出題。提問自己能夠防止跑題,減少自己開小差的時間和機會。這種主動的學習,效果也會更明顯。
  
4、自我超越
要有自我超越的信心和勇氣。今天就是要與昨天不同。如果真的能夠一點一點地積累,的確就是不同。這種不同也許幾天內看不到,但幾個月后,人們會驚訝于你的巨大變化。系統學習的理念可以從一本書、一項專題、一個學科拓展開來,變成一個人對自己所學所知結構的完善,學一個領域的知識可以提高在其他領域的能力和悟性。不過這樣要求人對自己很了解,并高度自覺,不經過特別訓練,對于一般人是有點難做到。
  
系統學習法�?梢杂米鰬睕_刺的最好學習方法。系統樹的形成,能夠幫助人們理清脈絡,迅速擺脫稀里糊涂的學習。
系統學習法是素質學習的方法。系統學習法是強調以不變應萬變的。因此屬于素質教育,而非應試教育。對于考試有效是因為在更高境界俯視的結果。要有種超越的精神來維系進取。即使所學的方法和技巧已經很好,也還要更好,并且相信自己能更好。這就要分析原學東西的長處和短處,吸取精華,找出缺陷并思考對策。
  
整體,就是一切的一。系統學習法強調以不變應萬變。只要一條路鋪通,就強化一種思維方法,并以此舉一反三。我反對題海戰術。雖然需要一定的問題解決強化訓練把思維方法固化,但是大多數人陷入到題目中,反而忽略了解題的真義。人不能只會簡單解決自己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人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即解決從來都沒有碰到過的問題。這才真正體現一個人的素質與能力。系統學習法只適合自覺學習、自覺提高自我的人。那些無心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系統學習法的精髓的。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5287.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