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序、前言、概述、總結和后序。再看目錄,前后看兩三遍后,閉目回憶整個目錄結構和書的大致主題和感覺。對照一下目錄,還有哪些忽略了。有哪些最有用,哪些部分自己最感興趣。這些都是緊接著要翻閱的內容。帶著目的去看,就容易記住?梢韵戎乜春隗w字。注意時;貞浤夸洏。這樣樹狀結構就會由模糊漸漸清晰,并揮之不去了。
2、不少學生都有臨時抱佛腳的體驗。通宵復習,考前一兩個小時的全局有重點的瀏覽,這其實就是一種快速閱讀、在整體輪廓下提取知識點的有效手段。很多學生都覺得以前一個月都不如這兩小時,就是因為專心、認真再加上了系統學習法樹狀結構原理的不自覺運用。以同樣的感覺學習新東西,也是非常有效的。每天的學習要是都有這樣的效果,那么每天不用學多少時間,都能夠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出眾。
在任何時候,知識都是以體系的形式存在著。每一個知識點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
問題是:
1、人能不能認識到這些關系。
2、人能不能認識到知識體系。
3、人能不能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
人類文明的存續和發展就是對知識的積累和提純。也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智慧并沒有流傳下來,很多知識財富也在流失,但這不否認整體人類認識的提高。認識有正確的、錯誤的,有精確的、有誤差的,但是這些都整合成一個知識體。個人的認識體系僅僅是這個知識體的很小一個部分。沒有認識到知識點相互關系的人往往是僵化的、教條的、形而上學的。他們無法用靜態的眼睛恰當地認識動態的世界。他們最終是陷落于懷疑和自我否定。
沒有認識到知識體系的人,并不是不存在知識體系,但是由于他沒有認識到自身的知識體系,沒有看到整個人類知識體,①他無法定位自己的認識,容易混亂、甚至迷失,由光明跌回黑暗;②他的知識體系往往是隨意的、無序的,至少形式上不能很好。正如一個房間,可以是選擇現有的洞穴,可以是在土里挖個洞,可以是鑿山穿巖,可以是壘土為墻,可以是枝葉、木板、石塊、混凝土……它們能夠起到房間的作用,但誰也不能否認之間的區別。再如一座建筑,可以是單房,可以是四合院,可以是板樓,可以是塔樓(摩天大廈);可以是陋居,可以是宮殿。而造成這些差別的,往往不是建筑材料,即使建筑材料一樣,這些材料的不同組織方式就可以造就不同的建筑出來。
在這個意義上說,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形式往往比知識點本身更重要。能不能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知識,更是藝術。紅綠蘭三種顏料,可以涂抹出一灘難看的色塊,也可以成就一幅不朽的名畫。
世界是變化的。不單是自然環境起著變化,社會環境也在快速地轉變。動態的問題需要以動態的方法加以解決。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將自己的所學體系化,提純出來,以新的、獨特的、滿足自身和環境資源需要的、更有效的方式去組織這些知識,他所學到的,永遠都只是過去,他的操作技術,也只是針對過去,而不是將來。他很可能被歷史淘汰。
即使能夠因為社會因素能夠在價值鏈中生存,他的位置也只會越來越低,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價值越來越小。更為可怕的是,他可能在這種下降趨勢中漸漸失去信心、失去動力、失去熱情,被自身異化的發展需求所吞噬,出現很多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問題,甚至行為異化。
系統學習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首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每個人在學習中都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成就感。舉個例子,在單詞強化記憶的一兩周內不要求單詞的拼寫和音標,僅僅是對整個單詞影像(形狀和模樣)的大致識認,這樣不但能夠突破默讀造成的速度障礙,更因為它節省了人的腦力,降低了人對單詞掌握程度的要求。分析大學六級詞匯,平均每個單詞的字母數在6-7個。如果用以前的背單詞方法,將字母一個一個地背出來,與僅僅要求單詞大致影像的難度以及對腦力(主要是記憶空間、注意力、緊張度等)的耗費要大六倍以上,再加上音標,至少是10倍的困難。正是這些困難在消磨人的信心,阻礙人的成長。
人需要以不斷的成功來鼓舞自己。如何最快、最有效地取得進步,是每個人在學習中首先要考慮的事情。感受到進步就能夠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人們最害怕背單詞,那時因為老是看不到效果,背了后面忘記前面的,久而久之會形成恐懼、逃避、厭煩等心理障礙。將單詞記憶的難度變為原先的十分之一,盡管精確性和有效性僅僅達到原來的70%-90%,但是彼此間的混淆可以通過上下文關系識別出來,對整個詞匯量的貢獻是遠遠為大。人是能夠體會到這種明顯變化的,而這樣突破單詞障礙只需要兩周時間,他會心里有底,從“我不能”中擺脫出來,集中精力消滅那些含糊著的10%-30%。
對整體框架的提取也要比只抓細節要方便得多,而且具有方向性,能夠讓人知道掌握的程度究竟是多少。學習同樣具有80/20原則,也就是80%的內容在20%的文字里面,最有用的信息集中在極少數的內容。正是這些有意識的簡化,將精華首先提取出來。在最短時間,最少精力耗費的情況下獲得最大進展。
系統學習法只要求用心;蛘吣憧梢岳斫獬蔀樽孕藕妥杂X。如果不用心,僅僅是拿著一本書裝樣,心都飛到九霄云外,是不可能得到效果的。你要做的就是在這短時間(每天兩小時)的強化訓練中控制自己。如果沒有信心,仍然一味地否定自己,就不會有熱情和激情,不會有接納新知識的活躍的思維,不會有快速瀏覽、自我提問的積極性和動力。心態決定一切。積極與消極的效果截然不同。
規律是客觀存在著的。人對規律的學習就是對規律的體驗或體驗積累,以期規律再現。對事物認知首先是屬性的認知,即事物的特點的認知。由于事物并不是獨立的存在。因而可以用關系將這些屬性提取出來,進行簡化或強化。人對事物的認知也必須通過關系。刺激的本身就是一種關系的體現。關系有著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顯性關系(能夠為人當前的認知水平獲取的)和隱性關系。規律的映照,以及關系的組織就是人有效學習的最主要部分。
知識在人腦中不是游離的。知識是作為一個體系存在于人的大腦中。任何的心理活動都是神經元群組的協同運動,而并不是單純的幾個神經元的處理結果。既有知識是一個整體,新的刺激或刺激聯結,新的體驗或經驗,如果不能夠及時地包含到這個整體,就會在緩沖處理區被替換或拋棄。不被越滾越大的雪球吸附的雪花對于個體來說都是無效的,都是信息垃圾。人本來就處在一個信息過剩的環境中,過剩的信息是沒有保存價值的。
系統學習法的適應性以及環境構造
系統學習法是一種優秀的學習方法。但是,由于對人的自覺性要求太高,嚴重影響了其適用范圍。這在中小學學生的學習上體現的比較明顯。在青春期能發現并需要自我突破的人畢竟是少數。由于中學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一般來說,只要自覺學習,刻苦認真,就能取得好成績,從而掩蓋了在基本素質的缺陷,他們并不能意識到學習潛力仍然有待發掘。
有很多人就稱系統學習法為天才的學習方法。這其實是誤解。主要是因為學習者并沒有認為學習有價值、值得投入而已,或者說他們沒有學習的真正的內發的需要,往往是別人要求他學。這樣怎么可能接受系統學習法的高強度知識灌輸。成人在工作中發現知識不足需要充電,或由于轉職更換學科,系統學習法的威力就體現出來。
需要構造學習環境來引導那些不自覺的孩子自覺學習。
正強化和負強化
興趣
興奮的持續性
小成功的獎勵效應
信心 很多人學不好就是因為失去了學習的信心。
目標細化,拆解成觸手可及的模塊,有助于培養信心。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