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理解了才便于記憶,才能記得牢固,記得扎實。由于記憶比較深刻,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反過來會加深理解,這樣就達到了一個良性循環。如果僅靠死記硬背,投入的精力不僅多,而且還不容易記住,不利于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
有一天,語文老師給小朋友們布置的家庭作業是每天背誦一首古詩,然后由家長檢查。勤奮好學的小岳還專門讓媽媽從書店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每天都堅持背,并且還和媽媽一起背。有一陣子,媽媽有事,這個任務交給了爸爸,由爸爸來驗收成果。
爸爸上小學的時候,最擅長背誦了,所以文科學習特別好。細心的爸爸當時還總結了兩點自己的經驗體會:一是背誦古詩一定要看古詩的注解,尤其對一些不容易記的詩句,只有理解了其中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背誦;二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背誦的時候,還是動筆,邊背邊寫,這樣幾遍下來也就會背了。
聽著兒子背誦,爸爸總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不是因為孩子背誦不熟練,只是孩子背一句停頓一下想幾秒繼續背,讓人覺得有點別扭?磥硇≡肋是沒有了解詩文的意思,得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第二天晚上小岳來找爸爸背唐詩,爸爸選擇了一首唐代詩人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小岳看了幾遍,接下來不看書,自己慢吞吞地背誦出來了,背的時候時不時還想瞄兩眼書本。一看就知道,孩子死記硬背的,機械的記憶一點效果都沒有。爸爸說:“小岳,先不要急著背詩,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意思吧!
接下來兩人一起看了詩下方的注釋。獨步:一個人散步。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懶困:懶洋洋地樣子?蓯凵罴t愛淺紅:你究竟是喜歡深紅的花還是淺紅的花呢?……在爸爸的講解下,小岳理解了詩的大致意思,讀了三遍之后就能很熟練地背誦這首詩了。
后來爸爸還換了一種方式和小岳背誦,爸爸先背一句小岳一句,兩人交替著背,這首詩很快便讓小岳熟記于心。后來,小岳一到背詩時,就先讓爸爸講解下大致意思,這樣背詩的效率大大提高,現在每天晚上小岳能背三首詩。
上述案例告訴家長,理解是幫助孩子記憶的捷徑。而要幫助孩子理解記憶,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在記憶的過程中多動腦多琢磨,記憶效果才會好,一定要讓孩子弄明白所學知識,絕對“不能水過地皮濕”。孩子只有通過積極的思考,深刻的領會,以及靈活的運用才能記住所學習的知識。
要做到理解,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必要的知識量,當知識的儲備達到一定的豐富程度時,孩子就越容易將所學知識與新知識融會貫通,理解也就越深,記得也就越快越牢。如果孩子的知識面狹窄,那么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就有一定的難度。
對于知識本身,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通過理解的方法來加深記憶。對于一些暫時無法理解的內容,可以先記在本子上,要經常有意識地去記,等碰到相似的問題,逐漸對比理解。
指導不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記憶
常見的背誦材料主要有概念、定理、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等,對于這樣的材料,一般不采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
1.對于概念和定理的記憶,尤其是數學有很多定理,孩子要把它記憶下來有很大困難,這里比較好的記憶方法是家長引導孩子,看公式定理是怎么得到的,拾級而上,一步步地自己把定理求證推導一遍,孩子再去記憶就很容易了。
2.對于歷史事件和文學作品的背誦內容,首先理解其基本含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進行分析,把握背誦內容各部分的特點以及內在邏輯聯系,先理解文章的大概框架,使之結構化、系統化,再進行記憶。
3.理解的過程是一個思考和分析的過程,是一個消化和提煉的過程。對于書中的內容,家長要教孩子邊讀邊思考,如果遇到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找參考書,解決疑惑,進而加深理解。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6194.html